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張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張錫(?—?),字奉孝,貝州武城縣(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縣)人,武周官員,唐高宗時宰相張文瓘之侄,700年七月接替外甥李嶠為宰相[1],舅甥兩人相互為相,被當時人稱榮。次年三月,因參預謀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遭到武氏諸王忌恨,被以貪贓罪名罷職,流放循州(今廣東惠州東)。唐中宗即位後,逐漸升為工部尚書,東都留守。韋皇后毒死中宗後效仿武則天臨朝聽政,讓張錫與刑部尚書裴談作宰相,10天後韋皇后被殺,他貶為絳州刺史。不久在長子張歡任縣令的剡縣縣衙中去世。
生平
張錫是張文琮第五子,19歲舉秀才,20歲以孝廉登科,授霍王府參軍,轉任英王府法曹參軍。後舉茂才高第,改任絳州司戶,入朝為通事舍人。歷任福昌縣令、戶部員外郎、職方郎中、果州長史、地官、夏官郎中、夏官、冬官、吏部侍郎、權檢校殿中少監。久視元年(700年)七月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接替外甥李嶠為宰相。舅甥相互為相,被時人稱榮。張錫與鄭杲兩人掌管吏部官員任命,大足元年(701年)三月因支持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遭到武氏諸王忌恨[2][3],以泄露禁中語、貪贓罪入獄,與另一宰相蘇味道同室,張錫在獄中氣色如常,胃口不減,蘇味道則獨自席地吃飯,一副害怕可憐狀。武則天知道後,只將蘇味道貶官,下令張錫斬首,臨刑時才被赦免,流放循州(今廣東惠州東)。之後流放地改為泉州、越州[3]。
705年,唐中宗即位,張錫恢復官職為都水使者,後歷任工部侍郎兼修國史、尚書左丞、工部尚書、東都留守,封平原郡公。當時中宗舉行宴會,讓近臣及學士們各自獻藝,工部尚書張錫跳《談容娘舞》,將作大匠宗晉卿跳《渾脫》舞,左衛將軍張洽跳《黃麞》舞,左金吾衛將軍杜元琰念誦《婆羅門咒》,給事中李行言唱《駕車西河》,中書舍人盧藏用效仿道士上章、國子司業郭山惲誦《詩經》《鹿鳴》、《蟋蟀》兩篇[4]。作為修史官,他還與左散騎常侍柳沖、左僕射魏元忠、史官徐堅、劉憲等八人重新編修了《氏族志》[5]。
710年7月3日,唐中宗被韋皇后毒死後效仿武則天臨朝聽政,下詔讓張錫與刑部尚書裴談並同中書門下三品,仍然在東都留守[6]。六月庚子(7月21日)夜晚,臨淄王李隆基與姑母太平公主聯合,發動唐隆之變。景雲元年八月十五日(710年9月9日),譙王李重福在洛陽發動叛亂,失敗後張錫被牽連關進監獄,張錫的大兒媳盧氏申冤,張錫最終得到昭雪,外任絳州刺史[3]。唐睿宗即位後,張錫的外甥李嶠因在韋皇后時期曾上書外放睿宗父子,被令隨子虔州刺史李暢赴任[7]。張錫受到李嶠的牽連,被命令前往剡縣,跟隨兒子剡縣縣令張歡生活,由官府供養。張錫後死於剡縣官衙,虛歲七十五,一年多後棺木返回洛陽縣河南里,開元十五年龍集丁卯十月十七日(727年12月4日)葬於河南萬安山的南原[3]。
Remove ads
家庭
- 張戩,唐朝江州刺史
- 張挹
- 張概
- 張氏,嫁唐朝襄城縣縣令、贈魏州刺史李鎮惡
延伸閱讀
[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