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間性醫療干預
為了符合社會規範而進行的手術,用於修改不典型或模糊的生殖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間性人醫療干預(英語:Intersex medical interventions)[1]是指針對非典型或模糊的生殖器及其他性別特徵進行的手術、激素治療和其他醫療干預,主要目的是使一個人的外觀更接近典型性別特徵,並減少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間性手術的歷史因手術可能損害性功能和性感覺,並導致終生健康問題的報導而備受爭議。[2][3]此類醫療干預的原因多種多樣,因為性別發育多樣性(DSD)的情況十分多樣化。其中一些障礙(例如腎性耗鹽症候群)如果不進行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4]

法律禁止未經同意的性別指定手術
行政監管並暫停未經同意的性別指定手術
間性人的身體完整性和身體自主權尚未立法
針對間性人嬰兒和兒童的干預措施越來越被視為人權問題。間性人組織和人權機構越來越多地質疑這類干預的依據和必要性。[5][6]2011年,克里斯蒂安娜·福林在針對非自願手術干預提起的案件中,成為首位勝訴者。[7]2015年,歐洲理事會首次承認間性人有權不接受性別指定治療,[8]而馬耳他則成為第一個禁止非自願或被迫改變性別特徵的國家。[9][10][11]
Remove ads
干預目的
性別指定手術的目標因間性人狀況的類型而異,但通常包括以下一項或多項目的:
身體健康的理由:
心理社會的理由:
- 緩解父母對非典型生殖器外觀的壓力
- 使外觀更符合被撫養的性別
- 減少非典型生殖器對心理性發展與性別認同的影響
- 提高成人建立性關係的潛力
這兩組理由均可能引發爭論,特別是因為手術的後果是終生且不可逆的。有關身體健康的理由包括準確評估風險水平、必要性和時機。心理或社會理由則特別容易被質疑其必要性,因為它們反映了父母、社會和文化方面的顧慮。目前在手術的時機、必要性、手術類型、需進行干預的差異程度及評估方法方面,仍缺乏臨床共識或明確的證據。[12][13][14]此類手術引發了顯著的爭議,包括社群活動的抗議,[15]以及國際人權機構[8][16][17][18]、衛生機構[2]和國家倫理機構也發表了多份報告。[5][19]
Remove ads
醫療措施
醫療干預包括以下幾種:
手術干預大致可分為兩類:
- 男性化手術:旨在使生殖器更接近典型XY男性的外觀。
- 女性化手術:旨在使生殖器更接近典型XX女性的外觀。
針對每類手術有多種技術或方法。某些技術是針對身體差異的不同程度而設計的。過去60年間,手術技術和方法不斷演變,有些新技術是為了減少與早期技術相關的併發症。然而,對於這類手術仍缺乏共識,一些臨床醫師仍視其為實驗性手術。[20]
人權問題
歐洲委員會強調了與性別指定手術和其他醫療處理方面提出了多項關注點:
- 沒必要對間性人進行「正常化」治療,以及對性別特徵變異進行不必要的病理化處理。
- 對不必要醫療處理進行司法救濟與獲取賠償,以及納入平等對待和仇恨犯罪法律中。
- 獲取信息、醫療記錄、夥伴支持及其他心理諮詢的權利。
- 通過迅速獲得官方文件的認可,尊重性別認同的自決。[5][6][8]
歐洲委員會指出,隱瞞和羞恥延續了對間性人的人權侵犯,以及社會對間性人現實缺乏理解的問題。委員會呼籲尊重間性人不接受性別指定治療的權利。[8]
2017年6月,美國三位前公共衛生局局長喬伊絲琳·埃爾德斯(Joycelyn Elders)、大衛·薩切爾(David Satcher)和理查德·卡莫納(Richard Carmona)在棕櫚中心(Palm Center)發表了一篇文章,呼籲重新審視對具有間性特徵的兒童進行早期生殖器手術的做法。該聲明反思了這類干預措施的歷史、其背後的理由以及結果,指出:[21][22][23]
當一個人出生時具有非典型性生殖器且不構成身體風險時,治療應側重於為家庭和孩子提供心理社會和教育支持,而非進行手術干預。美容性生殖器官成形術應推遲到孩子足夠成熟,可以對是否接受手術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再進行。那些信守「勿傷害」誓言或良知的人應當注意一個簡單事實:截至目前,研究並不支持對嬰兒進行美容性生殖器成形術的做法。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