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恆春盲蛇
盲蛇科盲蛇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恆春盲蛇(學名:Argyrophis koshunensis)為盲蛇科盲蛇屬的爬行動物,是台灣的特有物種。分布於台灣本島,常棲息於泥土中。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恆春。[2]
恆春盲蛇為台灣極為罕見的蛇類紀錄種。該物種於 1916 年由日籍動物學者 大島正滿(M. Oshima) 根據採自恆春城(Koshun)的標本進行描述並命名,種小名取自採集地名稱。之後,日籍學者 高橋精一(S. Takahashi) 亦於鄰近地點採得一個體,並在其 1929 年出版之《日本蛇類大觀》中附有活體彩色插圖與描述。日籍學者 牧茂市郎博士 其後在《日本蛇類圖說》中,根據大島正滿的標本再次記錄該種。然而,原始標本已遺失,且自此之後再無新的採集紀錄,現今對其生態與分布資訊極為有限。
目前已知的三個標本全長介於 27.3–29 公分。體背深褐色,腹面色澤較淡並帶有藍色調。吻端圓鈍,頭頸無明顯區分;眼高度退化,僅形成隱於鱗片下具感光功能的眼點。鼻鱗溝與第二唇鱗相接,鼻鱗與溝之間未完全分隔。尾長極短,約為體寬的一半。繁殖習性尚不明。
該物種曾被誤稱為「高雄盲蛇」,亦有「大盲蛇」之別名。由於標本與紀錄稀少,現今對其生態地位與族群狀況仍缺乏確切資料。[3]
Remove ads
保護
本種於2023年被收錄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4]。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