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成公亮

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成公亮
Remove ads

成公亮(1940年8月—2015年7月8日[1][2]),江蘇宜興人,中國廣陵派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曾任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認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之一。[3]

快速預覽 成公亮, 傳統音樂 ...
Remove ads

生平

成公亮於民國29年(1940年)生於江蘇宜興。中學就讀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學,主修二胡,師從王乙陸修棠的學生)。二年級時改學古琴,[4]起先師從劉景韶,學習了〈長門怨〉、〈平沙落雁〉等多首梅庵派琴曲和〈歸去來辭〉,但劉景韶個性沉悶,演奏和教學也不吸引成公亮。[5]後來被學校分配跟廣陵派琴人張子謙學琴,[6][7]並且獲得張子謙贊賞,[8]其鍾愛的曲子〈憶故人〉便是習自張子謙。除了古琴,亦曾隨王巽之曹正副修古箏,學習浙江、河南及山東箏曲。[9]

1960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老師有胡登跳嚴慶祥劉如曾等人,[10]其中劉如曾影響最大。[11]當時的成公亮對戲曲也很有興趣,除了校內邀請京劇院崑劇團演員開課的課程,他也隨于會泳進上海京劇院學習和交流。[5]1965年畢業。[12]

畢業時參與了院長正在做的《智取威虎山》京劇,[13]後來亦曾在文化大革命期被借調到中國京劇團,居住在魏公村解放軍藝術學院裏。此間曾參與創作《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文革結束後回到山東京劇團[14]

自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後,成公亮十多年不彈琴,直到遇到吳文光等「琴瑟箏改革小組」的成員,就古琴的記譜、指法、創作等進行討論,再次對古琴產生興趣,並在吳景略的幫助下,自王世襄處獲得一床明代古琴,後來將此琴命名為「忘憂」。[5]1985年於山東濟南獲得葉詩夢舊藏唐代仲尼式古琴「秋籟」並修復,該琴音韻綿長,成公亮甚愛之。[15]

1984年起在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教書。1986年受到中德友好協會之邀,到德國等十四個歐洲國家演出,1989年再度赴歐演出,[12][16]期間與長笛演奏家 Chris Hinze英語Chris Hinze 合作,完成了專輯《中國夢》。[5]1996年在日本「中國音樂研究會」的邀請下至東京大阪兵庫等地舉行古琴音樂會及演講。[17]

1990年代為其創作高峰期,古箏曲〈伊犁河畔〉及《袍修羅蘭》古琴套曲便完成於此時。[18][19]1997年退休,曾到臺灣南華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校講學。[20]2011年回任南京藝術學院琴學研究中心主任。[1]

2011年,在《「高山流水」——古琴藝術展》上演奏王世襄舊藏的唐代古琴大聖遺音[21][22]

2015年7月8日17點39分在南京病逝。[1][2]

有女成紅雨,七八嵗時就開始教其彈琴,其女後來亦成爲古琴演奏家。[23]

Remove ads

音樂風格與觀念

  • 其音樂細膩、婉轉,擅於運用音色、剛柔、音量速度節奏對比,講求變化及變化的邏輯。[20]
  • 針對變化,他進一步表示:
  • 由於自身作曲專業,關注音樂結構(也就是樂句曲式)的分析及研究。[5]
  • 重視語氣和旋律之美,喜愛哼唱各種作品,例如:柴可夫斯基的《第四號交響曲》,並將旋律的哼唱應用於教學。[5][20]
  • 大學時期曾和林友仁龔一討論如何使用五線譜及減化的符號改進古琴記譜法,並用「上海音樂學院七弦琴小組」的名義發表〈對改進七弦琴記譜法的一點意見〉,刊載於《琴論綴新》第二集。[25]然而後來林友仁堅決回歸傳統、使用直行減字譜,成公亮也認為那樣的記譜方式會失去減字譜中的大量資訊,遂改成琴人間通用的減字譜、簡譜對照方式記譜,並寫下〈我所使用的記譜方式〉一文。[26][27]
  • 對古琴的認識必須建立「樂器」和「音樂藝術」的基礎上,而不是先談「哲學」和「文化」,甚至將古琴作為道器或儀式化。[28]
  • 批判古琴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的亂象:出現很多不合格的古琴教師,有些利用一般人聽不懂古琴,穿着漢服,滿口哲學和文化去忽悠大眾,但彈琴時沒有基本功,甚至連音都彈不準;也有人透過留鬍子、穿長袍之類的打扮把自己包裝成「大師」的樣子,裝神弄鬼。除此之外,古琴的價格被商業炒作得很高。[28][29][30]
Remove ads

音樂創作

作品列表

專輯

更多資訊 專輯名稱, 發行日期 ...
Remove ads

其它錄音

更多資訊 曲目, 收錄專輯 ...

著作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