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手足口病
传染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手足口病是一種兒童傳染病,又名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1]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但成人也不乏感染的病例,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受到感染的患者,通常會伴隨發燒症狀與全身倦怠不適。[1]一兩天過後,在手、腳、口腔、舌頭、牙齦都有可能出現細小的紅點、潰瘍或水痘,甚至有少數會出現在鼠蹊部或臀部。[2][3][4] 遭病毒感染後,病徵發展通常持續約三到六天。[5] 而引發的局部紅疹大約會在一周後開始消失,待病毒性傷口結痂後,多數人便能自行痊癒。[6]有時候手和腳的指甲可能在幾周後會隨着脫落,隨着時間重新長回來。極少數重症患兒童病情發展快,才導致死亡。[7]
導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會藉由皮膚接觸、糞口傳染或飛沫的方式散播。 患者碰觸過的物品也具有傳染力。[8]最常見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是克沙奇病毒A16,其次是71型腸病毒。[9]其他的克沙奇病毒和腸病毒也有可能引起手足口病。[9][10] 部分帶原者會毫無症狀地攜帶病毒,並感染其他患者。[1] 目前手足口病僅限在人類之間傳播。[8]大多數觀察患者臨床症狀即可診斷,偶爾需要採喉嚨分泌物或糞便做為樣本,查驗病毒的存在。[11]
有效地洗手有助於避免疾病傳播,受到感染的患者應在家休息,避免出現在公司、安親班和學校,以免傳染給他人。[8]目前針對此疾病的抗病毒藥物或疫苗都還在開發中。[12]大多數的患者都無須特殊治療。[6] 必要時可以給予解熱鎮痛的藥物或口內膏。 對於少數無法正常進食的孩子,才會給予靜脈輸液。[13] 很少會演變成病毒性腦膜炎或是腦炎。[7]
手足口病在世界各地都會發生。[14]通常會在育幼院或幼稚園發生小型的群聚感染。[4]1997年在馬來西亞、1998年在台灣、2009年在中國大陸都曾引起大規模疫情。[15]疫情往往發生在冬天以外的季節。患者往往是小於五歲的幼童[14],少數成人也會有被感染的可能。[1][4] 和口蹄疫感染家畜不同,手足口病只會感染人類。[16]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Remove ads
疫情爆發
2008年春季,中國大陸曾爆發EV71型病毒疫情,造成超過40名兒童死亡,染病者逾萬。中國衛生部在5月3日凌晨緊急發布《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並即時把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17][18]。最先爆發的安徽阜陽涉嫌隱瞞疫情,引起民眾廣泛不滿[19]。

2009年1月1日至3月26日,中國大陸除西藏外,30個省區共報告手足口病例41846例,其中重症94例,死亡病例18例[19]。截止4月7日,衛生部公布的手足口病病例猛增至115618人,其中773人情況嚴重,死亡病例已逾50人[20]。疫情重災區之一的河南省民權縣故意漏報隱瞞疫情,多名衛生官員受到撤職或行政處分[21][22][23]。
手足口病在稍微罕見的情況下也會傳染給成年人。
治療方法
手足口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周左右會自行痊癒,通常情況下無需治療。目前對於手足口病也沒有特效性治療手段,通常的治療僅關注於緩減症狀。少數患者可能會出現罕見的神經系統併發症,如腦膜發炎,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需要住院治療。
西醫治療手足口病:
- 支持性療法:包括退燒、臥床休息、預防與治療脫水,口腔與喉嚨痛時宜進食軟質或流質飲食。對於極少數有併發症之病人,則採對症療法,如:腦膜炎需要降腦壓藥物,心肌炎需要積極及嚴密的觀察與治療。
- 免疫球蛋白注射:針對中樞神經系統及上述重症感染之幼兒,須由醫師審慎評估病童的臨床症狀以後使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