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包爾戰俘營

日军的监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包爾戰俘營(又譯拉布爾戰俘營)位於今巴布亞新畿內亞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東部的前首邑拉包爾(當地華人稱為亞包)附近。太平洋戰爭時,日軍偷襲珍珠港後攻佔拉包爾,在拉包爾建立強大海空軍事基地,並從中國大陸新加坡等佔領區運送盟軍戰俘來此做工,其中有大量中國與印度戰俘。曾有一千多位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軍人被俘後被送到此,其中有一部分死在營中。日本投降後,澳洲軍隊進佔拉包爾,生還者曾為死難者修建一座公墓,但已被夷為平地。2008年12月22日台灣《聯合報》報導在拉包爾附近發現三座國軍墓碑。

日軍基地

日軍曾有十一萬人駐紮在拉包爾,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以後,美軍以跳島戰術將其孤立,一直到日本投降才由澳大利亞軍隊進佔拉包爾。

戰俘營

澳洲昆士蘭華人聯合會前秘書長粟明鮮博士(廣州中山大學歷史系畢業、任職於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在澳洲軍方檔案中找到相關記載:不計在運輸途中死亡者,先後約有一千六百多位中華民國軍人被送來當奴工。在俘虜營當中死亡者六百五十三人,剩下約一千人,1946年美國海軍將他們送回中國 [1]

1942年日軍曾從南京老虎橋江蘇第一監獄調出1000餘名戰俘到南洋做苦工[2]。其中包括抗戰初期堅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中的36名官兵。他們由第二排排長薛營鑫率領[3],經歷為避免盟軍轟炸而晝伏夜航48晝夜航程,被日軍押到新畿內亞的拉包爾戰俘營。上島後,孤軍營的人被拆散,有12人編入「中國軍人勤勞隊」,其中共有160名國軍戰俘。在島上一起服苦役的,還有英國美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戰俘。其中一名戰俘田際鈿記得一天要幹十多個小時苦工,住岩洞,食瓜薯,有時能吃到豬牛內臟和骨頭,但一旦生病了就只有等死。160名戰俘兩年多後只剩下38人 [4]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日軍放棄了拉包爾的海空軍基地,9月2日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美國密蘇里號戰艦簽署降書。1945年9月,澳洲軍第11師佔領新不列顛島。9月17日中國戰俘營的官兵在KUMUIA YAMA營區門口列隊相迎盟軍[5]。當時中國戰俘營的最高指揮官國民革命軍吳炎中校及軍官陳國樑少校、劉偉賓副官和秦家麟中尉。中國戰俘獲得盟軍的援助逐漸的得到軍服與武器。9月28日在吳炎的陪同下,澳軍參謀總長J. Northcott中將和澳軍第 11 師師長K. W. Eather少將等檢閱了中國軍營部隊[6]。10月10日,中國軍營與盟軍歡慶中華民國34周年國慶[7]。11月30日,中國官兵在Karavia Bay營區內建立了一座抗日死難烈士紀念碑,以紀念那些死難的烈士和平民。其間在拉包爾澳洲軍事法庭共進行了188場戰犯審訊,共有390名日軍受到了審訊,其中266人被判決有罪。死刑87人,當中84人被處以絞刑,3人被處以槍決[8]

Thumb
澳大利亞軍隊抵達時拉包爾戰俘營的官兵 [9]
Thumb
澳大利亞軍隊抵達時拉包爾戰俘營的衛兵 [10]
Thumb
八百壯士」中的3名官兵。 [11]
Thumb
澳軍第 11 師師長K. W. Eather少將於中華民國國慶日檢閱了中國軍營的警衛部隊 [12]
Thumb
Karavia Bay營區內建立了一座抗日死難烈士紀念碑[13]
Remove ads

華人平民集中營

1941年底和1942年初,日軍佔領新不列顛島,當地華裔人民約有800人,全數為日軍關進了離拉包爾西部約15英里名叫Ratongor的一座集中營。這些人大多來自廣東的第一代平民,亦被稱為廣東民眾服務隊[14]。1945年9月13日,盟軍澳軍第11師第4旅的救援小分隊和紅十字會人員,從拉包爾駕駛卡車,前往解救Ratongor華裔人民集中營的華人[15]

Thumb
華人平民集中營[16]
Thumb
華人平民集中營 [17]

中華民國軍人公墓

根據當年擔任戰俘營譯員的華僑張榮煦回憶:僥倖生存的官兵回國前,1946年3月16日,為死難的中國戰俘與當地華僑合作修建一座公墓和紀念碑,將在此死亡的636名同袍中的256具遺骸遷葬於此。紀念碑上書「中國廣東民眾死亡紀念碑」。十幾年後墓園荒廢,遭當地政府夷為平地,當時僑界曾向中華民國政府求援,但是台北政府卻沒有反應[18] [19] [20] [1]。直至2009年中華民國國防部迎靈小組由後備司令部留守業務處處長任全森上校帶隊赴拉包爾挖出「中國廣東民眾死亡紀念碑」,抄錄姓名後迎「中華民國國軍於巴新陣亡將士之靈位」回台灣於2009年3月8日入祀台北圓山忠烈祠正殿。典禮由後備司令陳良濬中將主持,立法委員林郁方及多位軍方官員陪祭[20][19]

Thumb
拉包爾的中國抗日將士墓園紀念碑[21]
Thumb
拉包爾的中國抗日將士墓園[22]
Thumb
拉包爾的中國抗日將士墓園全景 [23]

現存墓碑

目前在拉包爾附近 Karavia Bay (Keravia Bay) 仍有三座刻着中文與青天白日中華民國國徽的墓碑,就是當年抗日死難烈士紀念碑[13]。三座墓碑分別是陸軍六十七師兩百團的上尉吳坤1945年10月24日去世年49、陸軍新三十師上士孔憲章1945年1月12日去世年40、另一座是第四師的上士曾友生1945年10月18日去世年28。陸軍新三十師是新一軍的一部,因此孔憲章可能是在緬甸被俘。六十七師是陳誠十八軍的一部,是抗日戰爭的主力之一[24] [1][13]。經聯合報於2008年12月報導,國防部向日本查詢戰俘營名冊及檔案。迎靈小組由後備司令部留守業務處處長任全森上校2009年2月帶隊赴巴新由當地僑胞領路,查證吳坤上尉、孔憲章上士、曹友生上士等人墓碑、並梁有年、陳緯南等個人墓葬,及前述中華民國國軍公墓等三處墓塚區,一併迎靈位回台灣,於2009年3月8日入祀圓山忠烈祠[19]

2010年,中國政府在墓碑原址建成中國抗戰將士和遇難同胞陵園

Remove ads

台籍日本兵

當時台灣已割讓給日本,日本亦在台灣徵兵,其中亦有被派到拉包爾的[25]。其中的一個例子,在1943年4月25日,來自台灣埔里40名年僅19、20歲的台灣人組成「台灣第三回特設勤勞團」。他們由高雄港乘坐日本運輸艦,經過馬尼拉帕勞,在一個月之後抵達新不列顛群島的拉包爾,配屬到7129部隊的103兵站病院,從事軍務勞動,包括扛動傷亡的軍人,挖防空壕,種植瓜果蔬菜,挖墳墓,火化屍體等。戰後這一梯隊40人全數搭上航空母艦安全回到台灣[26]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