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拉德茨基進行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德茨基進行曲》(德語:Radetzky-Marsch),作品為228號,是奧地利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的管弦樂作品,於1848年完成,8月31日在維也納的Wasserglacis(維也納城市公園遺址)首次演出。
首演
1848 年 7 月 25 日,陸軍元帥、奧地利伯爵約瑟夫·拉德茨基·馮·拉德茨在第一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時的庫斯托扎戰役中大敗皮埃蒙特軍隊。而該曲的作者老約翰·施特勞斯於1848年8月31日在瓦瑟格拉齊斯公園舉辦了一場「獻給在意大利的英勇軍隊、與支持受傷戰士」的勝利慶典,並宣布將首演一首新的進行曲,這就是《拉德茨基進行曲》的首次演出。這首進行曲在鋼琴初版樂譜的封面上還附有獻辭:「獻給偉大的統帥……以及皇室與皇家軍隊。」[1]
樂曲
這首進行曲在1848年的原始版本中,是一首輕快愉悅的樂曲,完全沒有任何軍事化的旋律。[2]
這首著名的進行曲的主旋律由四小節的引子開始,隨後就是那段聞名於世的旋律。正如施特勞斯研究者諾伯特·林克(Norbert Linke)所指出的,老施特勞斯在創作這些段落時,借鑑了自己多年積累的素材:開頭的引子段最早出現在1828年的《快樂的營地圓舞曲》(op. 18)(Lust-Lager Walzer)中,而旋律的第二部分也首次在1828年的《油炸圈餅圓舞曲》(op. 12)(Krapfen-Waldel-Walzer)中使用,並且經過變奏也作為第3段a出現在《快樂的營地圓舞曲》中。其他旋律部分也可以在老施特勞斯典型的變奏技術中,於作品144號、217號和221號中找到引用痕跡。[3]在《歡騰方陣舞》(op. 130,1841年)中,其終章部分的A段幾乎與《拉德茨基進行曲》的主題相同——老施特勞斯在七年後就使用了那段。
林克駁斥了施特勞斯傳記作家海因里希·愛德華·雅各布(1937年)的說法,即老施特勞斯的旋律是從焦阿基諾·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序曲中改編而來。他同樣否定了另一個說法:聲稱老菲利普·法爾巴赫 (Philipp Fahrbach der Ältere)才是真正的作曲者。林克明確指出這只是流言。[4]不過法爾巴赫確實為軍樂和管樂隊做過改編。[5]還有人說,該旋律的開頭與1794年海頓《第100號交響曲》中快板樂章的第二主題十分相似,但也被證明只是一個巧合。雖然施特勞斯樂團常演奏改編的海頓作品,但其影響更可能會體現在1828年的早期作品op. 12與op. 18中。
林克指出,三重奏(Trio)的旋律是「兩聲部單簧管約德爾曲」,其特點是滑稽的跳音和顫音。它只有兩個和聲級(主音與屬音)。「有時主六度上升出現在主和弦,有時出現在屬和弦,第二部分則反過來。這段音樂仿佛原地踏步,僅僅通過強奏與『掃尾音階』在第二部分中做了表面上的戲劇化處理,之後又回歸到輕柔的咕嚕聲般的弱奏。」[3] 林克還駁斥了《拉德茨基進行曲》三部曲的多種傳說:[6]
- 例如,有一種關於施特勞斯家族的傳說稱這段旋律源自「Alter Tanz aus Wien」或「Tinerl song」,有時甚至說它是以一位當時流行的歌手或演奏者「Alter Tanz aus Wien」命名的。這個說法源於施特勞斯的兒子愛德華·施特勞斯,他在回憶錄中提到了這種觀點(這些回憶錄經常不太可靠)。[7] Josef Koller等專家盡了最大的努力,也未能找到過這樣一位名為Tinerl的歌手或表演者。[8]林克還指出,這段三重奏的音域太廣,跳躍太大,根本不適合人聲演唱。[3]
- 另一個被視為流言則是:據說拉德茨基將軍在1848年庫斯托扎戰役勝利後返回維也納時,士兵們在街上唱起了這首流行歌曲,而施特勞斯聽到後將其轉寫為進行曲,幾乎沒有改動旋律。這一說法同樣出自愛德華·施特勞斯的回憶錄,不過他的版本是士兵們在出征時哼唱這首歌。[7]
- 馬克斯·舍恩赫爾在其1954年的老施特勞斯傳記中提到,據說存在一首1845年的老維也納旋律,愛德華·克雷姆澤在1913年的《維也納歌曲與舞曲》一書中將其收錄,並聲稱「這段舞曲被老施特勞斯用於拉德茨基進行曲的三部曲中」。[9]然而克雷姆澤實際上是自己根據三部曲改寫了這首Ländler(奧地利鄉村舞曲)版本,並且還註冊了著作權。林克稱這是「最驚人的剽竊伎倆」。[4]
- 近年來一些更可靠的施特勞斯傳記只是模糊地提到「引用了一首老維也納歌曲」,但也未能提供明確來源。[2]
2019年,林克公布了新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在維也納圖書館中保存有兩個可供銷售的抄譜副本(編號MHc 13129與MHc 14492)。此外,他的孫子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I)還製作了一個儘量接近原作的版本,並於1914年在柏林-夏洛滕堡的Scheithauer出版社出版。[10]
利用這些研究資料,林克將進行曲的三重奏歸類為一首蒂羅爾民歌,那是一首雙聲部演唱的蘭德勒《沒事的,在一起》(一首關於婚姻的歌曲)。老施特勞斯基本上只用了這首民歌的前六小節,通過去除下屬和弦、轉換成標準的進行曲節奏,並加入重複、變換和約德爾段落(這些在原歌中並沒有,但是由其衍生出來的),僅憑這六小節,他就創作出了完整的三重奏,成就了一部天才的樂曲。[11]
林克還指出,愛德華的「回憶」[7]之所以提到「Tinerl」,其實是對「Tiroler」(蒂羅爾)的聽覺誤解。他也指出,那段歌詞《沒事的,在一起》對當時的士兵而言也可能具有象徵意義,傳遞出一種民族和解的訊號。[12]
評價
這樂曲和《藍色多瑙河》一樣幾乎是每年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新年音樂會的終場曲目。這首曲子由對比鮮明的兩部分構成。強勁有力的引子之後是第一主題,仿佛讓人們看到了一隊步兵輕快地走過大街。反覆一遍之後,音樂經過一個全樂隊齊奏的過渡句,隨後出現的是與前面主題相對比的輕柔主題,優美動聽。音樂最後在反覆第一主題後結束。[13][14]
智利陸軍解放者貝納多·奧希金斯軍事學校、巴拉圭陸軍弗朗西斯科·索拉諾·洛佩斯元帥軍事學院、英國第1女王龍騎兵衛隊[15]也以此曲為行進樂曲。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