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拗九節

福州十邑传统节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拗九节
Remove ads

拗九節閩東語拗九節平話字Â-gāu-cáik國際音標:[ɑ˨˩ au˥˥ ʒɑik˨˦])是閩都文化圈的傳統節日,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廿九。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贈與親朋好友,而已經出嫁的女子則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其流行於福州十邑三明尤溪寧德霞浦等地,是福州民系的重要節日。[7][8]

快速預覽 拗九節, 別名 ...

名稱與由來

關於拗九節的來歷,可考資料可追溯至明清時期[9]。而其來歷與名稱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與《目連》中的目連救母有關,[10]惟此版本起源被認為是後人所植入[11];還有些說法與福州民俗中的數字「九」有關[10]。拗九節最初稱「下九節」,又因為「下」「後」「窈」「拗」「孝」在福州話中諧音,各種名稱常互換用,現多稱拗九節[11]

以廿九名

拗九節最初稱「下九節」。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 「下九」,而每年第一個廿九日就叫做「下九節」[11]。《閩雜記》等古籍持此觀點[12]。而又以廿九日為新年正月最後的「九」日,稱其為「後九節」[11]

又按福州民俗,「九」是個不好的數字,會給人帶來貧窮的運氣[10]。20世紀初,有福州本地報紙介紹拗九節由來時稱:「『九』字為數之終,年事及九,恐遭不測,必拗過乃九,方為吉祥。」[12]所以在正月廿九這天,煮拗九粥送給別人才能把霉運趕出家門[10]

目連救母

古有孝子,全家敬佛,其母獨茹葷,死墜地獄。孝子敬佛成佛,往救其母。母餓甚,以他物餉之,則為鬼所奪。不得已煮粥雜諸果,成為五色,使鬼見之不敢食,乃能救母而出。其救母之日,正正月廿九日。人仰其孝,因以是日為「孝九節」。
20世紀初福州某報章所載節日來源[12]

福州人傳說佛教羅漢目連的母親平素蠻橫,死後靈魂被罰沒有飯喫。目連每天送給母親的飯,都會被陰間無常鬼卒喫掉。有一天,目連送一碗黑芝麻糯米花生紅棗桂圓等加紅糖煮成的黑色甜,鬼卒以為這粥骯髒就不肯拿,目連他母親才用到了餐。[13]此故事亦有另一種說法:獄卒見到粥,問:「這是何物?」目連答:「拗垢粥。」福州話中「拗垢」就是骯髒的意思,獄卒信以為真,目連的母親才得以吃到粥。[10]這一天也被稱為拗九節[14]

但有觀點認為其實「目蓮救母」的故事是後人植入的[11]。明朝長樂人謝肇淛認為,雖「相傳目蓮以是日供母」,然而事實上節日起源不是它[15]。《榕城考古略》認為,拗九粥來自下文將言及的「除貧」習俗,而「不始於目連也」。20世紀初嘗有福州報章認為:「但按之目連救母,書無明文,何能據之為實?」[12]

其他說法

《四時寶鑑》語云:「高陽氏之子好衣敝食糜,是日(指正月二十九日)死。世作糜粥破衣,棄於巷口曰除貧,此仍其遺俗也。」給出了不同的起源說,即「除貧」說。《五雜俎》、《續通志》、《歲時記》亦持此觀點。[12]而據謝肇淛《五雜俎·天部二》所言,拗九節因「天氣常窈晦」,又稱為「窈九節」[1]

拗九習俗

乾隆《福州府志》載:「正月二十九日,雜飴果煮糜哺之。」[15]拗九節時,人們要吃拗九粥[3],抑或九寶飯[16]、「時來運轉」[17]。此外還要「過九」[18]

食拗九粥

取五穀和蔬菜為糜相饋,食之,田家味也。
萬曆《福州府志》[19]

拗九粥因為目連救母的典故,以及女子回娘家送粥的習俗,又叫「孝九粥」、「孝子粥」、「孝順粥」;又因為農曆廿九日為「下九」,別名「下九粥」[20]。另因目連救母日恰為農歷正月廿九,目連母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所以此粥也稱為「後九粥」 。以後又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14]而根據地域劃分,則城區稱粥為「下九粥」、「後九粥」、「拗九粥」,外縣有的也叫「後九糜」、「烏九粥」[11]。據乾隆《福州府志》記載,榕有俗語云:「食之卻病。」[15]這是由於拗九節時值春寒料峭時,喝溫暖且甘溫補胃脾的拗九粥,可養生健體[11]

拗九粥在福州的規範煮法是,以糯米花生桂圓紅棗芝麻荸薺豇豆等混合煮成,然後加閩侯閩清福清羅源連江長樂平潭古田尤溪霞浦等地也大同小異。現在福州拗九粥做法花樣更多,既有傳統的甜粥,也有創新的鹹粥。鹹粥用料考究,有蝦仁淡菜肉絲目魚魷魚蔥菜等等,並加蝦油,更具地方特色。[3]

Thumb
福州某高中青年志願者拗九節敬老活動

按傳統,拗九粥煮好後,先祭天地、供灶神、祀祖先,後餉親族,及厝邊鄰裏間互饋送,並備以餉客。出嫁後的女子,將拗九粥上用染成紅色的花生,排出「壽」「喜」字,送父母、親戚,借表孝心。以故亦稱為「孝順粥」、「孝子粥」。屆時,其父母亦自製拗九粥,回贈子女。娼門亦煮之,以餉「恩客」,稱「咬膠粥」。[11] 而現代,福州的部分學校或學生也會在拗九節組織送粥敬老活動[21][22][23]。福州十九中舉辦此活動的老師認為,送粥敬老可讓學生「親身感受中國的傳統美德」,「了解福州傳統的習俗[21]。福州三中參與此類活動的青年志願者,亦稱這麼做是「應該的」,「很有意義」[24]

Remove ads

過九

「過九」,是在拗九節這天早上吃太平面太平蛋。在給年有「九」的長輩送「拗九粥」的同時,還要送太平線面與兩個太平蛋,以祝願平安過關,福壽綿長,這一風俗至今在福州地區仍普遍流傳。[18]另有習俗,若有歲數符此數者,不僅須吃太平面,還要到九個親友家中,食其所備拗九粥,以祛惡運。招待者多以賀年製作的糟肉、滷蛋、醬蹄等佐之,以表敬意。[11]《藤山志》等文獻記載的習俗則是:拗九粥要被親友互相饋送,若年逢「九」,又無人送粥,則可以直接向鄰里索取,直至索滿九家[12]。在拗九節當日,已出嫁女子回娘家送拗九粥時,同時配太平面和一兩碗酒菜,統稱為「送九」。已分家另過的兒子也要如此做。[11]20世紀初,有的福州本地報紙這樣描述彼時過九的場景:

福州民俗,「九」是個不好的數字,潛含不祥。「九」有「明九」與「暗九」之分;「明九」是指年齡中帶九的數,如十九、二十九、三十九等等;「暗九」是指年齡中帶有九的倍數,如十八、二十七、三十六、四十五、五十四,等等。家庭成員年齡中凡有「明九」與「暗九」的,均要「過九」。[18]

Remove ads

食「九寶飯」

尤溪的一些地方,凡已婚未育或未生育男孩的少婦,往往都在正月廿九前回娘家吃「九寶飯」,以圖吉利。娘家也為她們祈求早生貴子。[16]

食「時來運轉」

Thumb
時來運轉

平潭,家家戶戶都要在拗九節當天做一種叫「時來運轉」的小吃。製作「時來運轉」首先要擀麵皮,在舂臼中加入磨細的地瓜粉[注 3]和涼透的熟地瓜,而後加餡料,一般有蟹肉蝦仁紫菜等。[17]

「時來運轉」來源於一個傳說。相傳在平潭有一個漁民,含冤入獄被判死罪,其子心疼父親,每次探監都為父親送去可口的飯菜,無奈每次都被獄卒吃個乾淨。後來他心生一計,將柿餅等搗成泥做成餡,外面包着地瓜粉做的皮,再粘些渣,這樣外表難看裏面可口的食物終於瞞過了獄卒,送到父親手中。最終熬到正月二十九這天,巡按查明案情,父親沉冤昭雪。後人為紀念這位孝子,把當天定為「孝父節」。平潭人也形成了家家都有石舂臼的風俗習慣。[25]

其他習俗

是日,有清掃屋厝內塵穢之物,並投之水中的習俗,稱為「送窮」。是夜,燃放「火炮柴」即將結束的時候,將未燃盡的木柴從火堆里抽出,放到廚房灶膛中,以求帶來一年好運。[11] 拗九節還有「化燈」的習俗[11]元宵節的紙燈在室內一直要點到拗九節這天[26],到晚上燈燭燃盡,才聚於祖先案前焚化,稱為「化燈」[11]。蓋指「燒」為「化」,以「化」為「發」[12]。並高呼「發采(財)」,以求發丁、發財。此日以故亦謂為「燒燈節」。[11]「化燈」為福州舊俗,現已不流行。[26]

晉安鱔溪以「白馬王」為社神。每歲迎年,擇於拗九節,以白馬王為主體,故鄉俗稱其「拗九王」。南台大廟山北麓的南禪里至鑄鐤環[注 4]一帶所祀社神也被稱為「拗九王」,並有「大王出巡」活動。曾有說法稱拗九王指北宋王安石,實屬張冠李戴。亦有傳說稱,曾有香匠在鱔溪旁臼香,不慎遇險,卻被「白馬王」救了一命。此後福州香業中人,例定於拗九節至鱔溪白馬王廟,進香祝拜。[11]

自1981年始,倉山城門鎮臚雷村臚峰的鄉親,每年都在陳氏祠堂門外自發辦「千叟宴」,設筵宴請年過半百的老者,慶祝拗九節[27][28]

Remove ads

相關諺語

關於拗九節,榕城有許多諺語。比如「拗九寒,一寒抵九寒」,就是說若拗九天冷,以後就不冷。「拗九無寒節節寒」則是說,要是拗九不冷,之後幾個節氣就仍要受寒潮。[29]以下列出部分福州話諺語,以福州話正字及平話字表記。

  • 拗九寒,蜀[注 5]寒勝蜀寒。(平話字:Â-gāu gàng, siŏh gàng séng siŏh gàng.[30]
  • 拗九寒,清明寒。(平話字:Â-gāu gàng, Chĭng-mìng gàng.[30]
  • 拗九盪[注 6]雨盪遘暝[注 7]。(平話字:Â-gāu dâung ṳ̄ dâung gáu màng.[30]
  • 拗九雨,嵐墰[注 8]會種芋。(平話字:Â-gāu huô, làng-tàng â̤ cé̤ṳng uô. 此話中「拗九雨」又作「拗九禍[注 9]」)[30]

條目註釋

參考連結

擴展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