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揚·蒂蘭諾夫斯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可敬者揚·利奧波德·蒂蘭諾夫斯基(Jan Leopold Tyranowski,1901年2月9日—1947年3月15日)是一位波蘭羅馬天主教徒。[1] 在二戰時期,他在聖斯坦尼斯瓦夫·科斯特卡(Saint Stanisław Kostka)的大學教區幫慈幼會帶領了一個學生信仰小組,[2][3] 而未來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就是其中一員,他對於後者青年時期的靈修陶成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4]
1997年4月28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啟動了封聖呈序,稱他為「天主之僕」;在2017年初教宗方濟各確認了他的聖德並封他為「可敬者」。[5]
Remove ads
生平
揚·利奧波德·蒂蘭諾夫斯基,1901年2月9日出生於克拉科夫(父親是Jan Tyranowski,母親是Apolonia Hrobak),他的父親曾有意培養他當會計,但在1930年,他因為慢性胃病而放棄了會計學業。於是他在父親的裁縫店工作,並在父親去世後繼承家業,之後與他母親相依為命以此為生;當裁縫讓他的壓力減輕了不少,他在教區的宗教生活似乎也變得更快樂也更積極。他喜歡獨處,終身未婚;他喜歡拍照和園藝,並對科學和外語感興趣。
在1935年,他在一次彌撒中聽一位慈幼會的神父講道,神父在講道中說,「當聖人並不難」[4]。他開始反省對聖人的認知並激發了他對聖德的渴望,這次聽道拓寬他的精神層面並永遠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在閱讀完聖十字若望和聖女德肋撒的靈修文字後對聖衣會充滿熱忱,即使他從未作為一位神職人員加入過聖衣會。
在1941年5月底,慈幼會的神父被納粹大量拘捕,因此其中一位剩下的老神父請求蒂蘭諾夫斯基幫忙教務。由於他是一個很內向的人,因此他一開始很猶豫,但後來還是接受了,並組織起「活着的的玫瑰經」(Living Rosary)小組,帶領十五個年輕人每人每天念一端玫瑰經,最後串成一整串玫瑰經;嘉祿·若瑟·沃伊蒂瓦,也就是未來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就是其中一員。他們每周在蒂蘭諾夫斯基的公寓聚會一次,接受他的指導;蓋世太保曾經有一次發現了這樣的集會,但只把它當作宗教狂熱者的聚會而沒有深究。戰後,他帶領過的年輕人之中有十一人後來成為了神父。
1946年,蒂蘭諾夫斯基患上了肺結核病,並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承受巨大的病痛;1947年,他因病過世。1946年11月1日,僅在他去世前幾個月,他帶病參加了嘉祿·若瑟·沃伊蒂瓦神父的晉牧典禮。
Remove ads
評價
若望保祿二世當年剛認識蒂蘭諾夫斯基時,覺得他有些偏執,但很快在他身上發現一種可貴的力量。因他的引導,若望保祿二世開始接觸聖十字若望和聖女德肋撒的靈修文字。後來若望保祿二世在不同的場合都經常提及他,教宗回憶說:「他嘗試教給我們一個全新的世界。他希望引領我們這些新人進入一個全新的生活」。[4]他的照片一直擺設在教宗的公寓裏。
封聖
1997年4月28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啟動了封聖呈序,稱他為「天主之僕」。在2017年初教宗方濟各確認他的聖德並封他為「可敬者」。他最初被埋在拉科維奇公墓(Rakowicki Cemetery),但於1998年3月26日移靈到由慈幼會管理的聖斯坦尼斯瓦夫·科斯特卡(Saint Stanisław Kostka)教堂。封聖主教座堂(Congregation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 在2017年1月17日完成了對他檔案的審查。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