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廿三世紀大逃亡
1976年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廿三世紀大逃亡》(英語:Logan's Run,中國大陸譯《逃離地下天堂》,香港、新加坡譯《廿三世紀大逃亡》,台灣譯《攔截時空禁區》)是1976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動作片[4](台灣首映時譯名為《我不能死》),由米高·安德遜執導,米高·約克、珍妮·艾格特、理查德·喬丹、羅斯科·李·布朗、花拉·科茜、彼得·烏斯汀諾夫主演,大衛·澤拉格·古德曼編劇,改編自威廉·F·諾蘭和佐治·克萊頓·約翰遜於1967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故事發生在一個表面上是烏托邦,實質上反烏托邦的未來社會,講述這個社會為了平衡人口和資源消耗,不惜殺掉所有年滿30歲的人。「睡魔」主角羅根5號一直以來阻止其他人為了逃避死亡而逃跑,這次輪到自己面臨死亡的命運。
影片只用了原著小說的兩個前設,一是人但凡到了既定年齡都要死,二是羅根和同伴傑西卡在另一名睡魔法蘭西斯的追捕下逃跑。改編小說故事失敗後,劇本歷經多次更改,包括將「最後一天」的年齡從21歲上調到30歲、引入消滅30歲人口的「輪迴」(Carrousel)概念;其中輪迴場景為特效攝影帶來了挑戰,製作團隊特意採用全息攝影和廣角鏡頭拍攝,最終因視覺特效獲得奧斯卡特別成就獎及土星獎六項大獎,包括最佳科幻電影。同名電視劇於1977年到1978年在CBS播出,共14集。
Remove ads
劇情
城市紀年2274年,人類文明的殘餘勢力生活在被網格穹頂封閉的城市,過着由計算機控制繁衍等生活方方面面的烏托邦生活。居民們過着享樂主義的生活,直至30歲在「輪迴」儀式中被殺害,美其名曰「重生」(renewed),實則控制人口過剩的手段。每個人剛生下來就要在左手手掌裝上「生命鍾」(life-clock)晶體,這個晶體隨年齡變化改變顏色,「最後一天」當來時會閃爍,提醒他們去輪迴。大多數居民普遍接受重生的命運,也有一些人不願意接受,想方設法逃跑,外界稱他們為「逃亡者」(Runners)。於是就有一群穿着黑色制服、綽號「睡魔」的警察奉命去追捕他們,當場終結他們的生命。
羅根5號和法蘭西斯7都是睡魔。兩人在輪迴儀式期間受到有人逃跑的信號,前去追捕終結,事後羅根在逃亡者的財物上找到一枚生命之符。當天晚上,羅根遇到佩戴生命之符吊飾的年輕女子傑西卡6號。羅根拿生命之符去問電腦,電腦說這個標誌屬於一個秘密組織,他們幫助逃亡者尋找度過後半生的神秘「庇護所」。一共有1056名逃亡者被睡魔放走,順利逃到庇護所。電腦指示羅根執行代號「033-03程序」(Procedure 033-03)的任務,前去摧毀庇護所,而且不要告訴其他睡魔。之後電腦把羅根的生命中改成閃爍的紅色,把他原本還有四年的大限縮小到只有今天。羅根非常害怕,問電腦任務完成後能不能恢復四年,但沒收到回應。為了逃避輪迴,羅根被迫成為逃亡者。羅根去找傑西卡,闡明自己逃跑的想法,之後與地下組織碰頭,在他們的指引下來到城市的外圍。羅根意識到生命之符其實是解開城市出口的鑰匙。
一行人來到冰封的洞穴處,法蘭西斯緊隨其後。在洞穴里,他們遇到了在外面給城市找食物的機械人盒子。令羅根驚訝的是,盒子居然自己抓住的逃跑者凍了起來,用來給城裏的人當食物。就在盒子凍住他們之前,羅根和傑西卡成功逃跑,用塌陷的岩洞壓毀了機械人。
來到外面,羅根和傑西卡發現他們的生命鐘停了。他們第一次看到太陽,發現人類文明的其他地方變成一片荒蕪。他發現已荒廢的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在美國參議院議場里發現一個老人和許多猫生活在一起。老人的出現讓兩人十分詫異,畢竟他們從未見過這麼老的人。聽完老人訴說城外人類的遭遇,羅根意識到所謂的庇護所其實是個神話。
沒多久法蘭西斯趕了過來,和羅根打架,羅根重傷了法蘭西斯。臨死前,法蘭西斯看到羅根的生命鐘停止,以為他已經重生。羅根和傑西卡勸說老人和他們一起回城裏,向大家證明城外也有生命,但老人沒和他們一起回去。之後羅根和傑西卡從下水道回到城裏,準備跟大家戳穿輪迴的陰謀,結果被睡魔抓住,被帶到電腦那裏。
電腦審問羅根033-03程序的事情,問他有沒有完成任務。羅根說「庇護所不存在」,自己只發現「暴露在外的廢墟」和「一位老人」,失蹤逃跑者「全被凍結了」。然而電腦不滿意這些回答,開始掃描羅根的思維,結果超載,讓城市的系統徹底失效,外部封鎖解除。羅根、傑西卡和其他人逃到廢墟城市。一來到外面,大家就紛紛跑去看老人,他是他們見過的第一個超過30歲的人。老人向大家證明人可以活得更久。
Remove ads
陣容
- 米高·約克 飾 羅根5號(Logan 5)
- 理查德·喬丹 飾 法蘭西斯7號(Francis 7)
- 珍妮·艾格特 飾 傑西卡6號(Jessica 6)
- 羅斯科·李·布朗 配 盒子(Box)
- 花拉·科茜 飾 霍莉13號(Holly 13)
- 小米高·安德遜 飾 道客(Doc)
- 彼得·烏斯汀諾夫 飾 老人
- 倫道夫·羅伯茨 飾 庇護所二號人物
- 勞拉·林賽(Lara Lindsay)飾 女逃亡者(也是電腦的配音,但未在演職員表列出)[5]
- 加里·摩根 飾 比利(Billy)
阿什利·考克斯扮演小角色,演職員表列為膽小女孩(Timid Girl)。
製作

美高梅早期改編原作的嘗試讓影片落入開發地獄[6]。監製佐治·帕爾的嘗試在1969年陷入困境,當時各種關於影片劇情走向的觀點相互衝突,其中一個想法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與編劇理查德·邁鮑姆的想法相反[7]。
重寫邁鮑姆的劇本需要花費兩到三個月的時間,製片成本也要重新估算。帕爾擔心延期會讓影片錯過《2001太空漫遊》和《猿人襲地球》在1968年掀起的科幻片風潮[7]。
美國國際影業提議20萬美元買下帕爾多個項目(包括本片),但被美高梅拒絕,說報價不要少於35萬[6]。帕爾最終離開項目,於1975年為華納兄弟製作《奇兵勇士》。1974年,索爾·大衛接盤,安排《人吃人》作者斯坦利·格林伯格(Stanley R. Greenberg)撰寫劇本。格林伯格提出了輪迴的概念,但後來離開了項目[6]。大衛·澤拉格·古德曼寫了一部幾近完成的劇本,將輪迴年齡從21歲上調到30歲,增加了試鏡演員的選擇範圍[6]。
Remove ads
約克、艾格特和威廉·德瓦內獲選為主角人選,其中德瓦內於1975年5月宣布演出「精英」睡魔[8]。後來德瓦內臨時退出,轉而參演亞弗列·希治閣1976年電影《奇案》,接替羅伊·蒂恩斯的角色[9]。
頂替德瓦內的理查德·喬丹憑藉電影《威震江湖奪命槍》(1971)、《猛龍煞星》(1972)、《狂人考伯恩》(1975)及1976年迷你電視劇《船長與國王》的表演知名。約克此前參演《歌廳》(1972)、《三個火槍手》(1973)、《東方快車謀殺案》(1974),安格特則因《天下兒女心》(1970)和《澳洲奇談》(1971)知名[10]。當時約克和安格特分別33歲和23歲,恰好證明了戈德曼的調整有道理[6]。
1975年9月,彼得·烏斯汀諾夫宣布在片中演出「華盛頓最後一個活人」[11]。人氣電視明星花拉·科茜也演出了一個配角(演職員表寫作花拉·科茜-梅傑斯)[12]。
Remove ads
特效設計師L·B·雅培和格倫·羅賓遜認為輪迴儀式是片中最難模仿的一個畫面,需要用隱藏的鋼絲線打造懸浮效果[13]。至於羅根被中樞電腦深入睡眠(Deep Sleep)審問的戲份,製作團隊決定按照索爾·大衛的提議,採用最為擬真的全息攝影效果[13]。機械人盒子由演員羅斯科·李·布朗身穿機械人服裝扮演[14]。
製作團體採用了當時未被普遍採用的廣角鏡頭[13]。影片是第一部採用70毫米菲林印製的杜比立體聲電影.[15]。美高梅在加利福尼亞州凱爾弗城用了9個片場系統,放置於有史以來最大的微縮城市[16]。
製作團隊在達拉斯尋找幾棟大樓取景,包括達拉斯市場中心的服裝市場(Apparel Mart,片中的大堂)、奧茲餐廳夜總會(Oz Restaurant and Nightclub,片中的愛情商店)和飛馬廣場(Pegasus Place,片中的睡魔總部),還有休斯敦的沃思堡水上花園和凱悅酒店,節省了300萬美元經費[13]。加州埃爾塞貢多的污水處理器用作拍攝地下逃亡戲份[17]。
Remove ads
後期製作花了8個月時間完成,包括完成電影配樂[18]。配樂由謝利·高史密夫作曲指揮、亞瑟·莫騰(Arthur Morton)編排。配樂採用兩種獨特的聲音模式,一種是用在城內的琴弦、鍵盤和抽象電子設備,一種是用在城外的管弦樂[19]。部分樂曲最初由美高梅唱片於1976年以黑膠發行[20]。完整版及混音版於2002年1月由電影配樂月刊CD發布[20]。
發行前夕,影片面向部分觀眾試映,之後部分戲份被剪掉或縮短,包括盒子在冰洞裏讓羅根和傑西卡擺放他的冰雕像的戲份[21]。被刪除的戲份包括法蘭西斯在影片開頭追逐逃亡者。其他戲份遭到修剪。部分刪減鏡頭在1998年發行的DVD版中以附加內容收錄。其他戲份出現在拍攝劇本中,但畫面丟失[10]。調整結束後,製片成本從300萬上漲到900萬,在1976年算是成本較高的電影[18],是美高梅近十年成本最高的電影,大部分預算用在片場上[22]。
Remove ads
主題
影片探索了烏托邦及反烏托邦主題,以角色在老去前自願死亡反映「烏托邦需要參與者放棄一些東西,以達成和諧統一」的概念[23]。常見的反烏托邦主題包括邪惡的政府、兒童從父母手中被收走[24]、生活在城市裏、人口過剩,這些問題讓主角離開城市[25]。
影片主題還包括享樂主義的消亡、對年輕人的崇拜,以及最為重要的,政府資助安樂死的危險後果[26]。享樂主義主要以淫蕩生活及「性放棄的圖像」展現[27]。除了性自由,影片還展現了1970年代人們對追求快樂的設想,包括迷你裙、短暫的事業、輕鬆的健身房和花拉·科茜的蓬鬆髮型[28]。作者巴納·威廉·當奴雲認為這方面是在批判1970年代社會發展的多個方面,批判「唯我的一代」[29]。作家羅拔·廷內爾認為片中城市設計像購物中心一樣,暗示「反消費主義情緒」[26]。影片可能也是在提醒針對1960年代反主流文化運動之後的年輕觀眾,警告他們不要拋棄老一代人[27]。
其他觀點認為影片展現了個人主義的主題,「活着」和「存在」的自由被「社會機制」限制,後者提醒大家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享受好生活[30]。原本在逍遙自在的「人工社會」生活的主角羅根後來變成「再個人化」份子,挑戰着「循規蹈矩的制度」[31]。儘管是在反映1970年代,當奴雲影片認為對互聯網世代也同樣適用,當中有些元素會讓人想到網絡約會[29]。
也有觀點認為影片對性別和種族議題提出了看法。主角羅根看到傑西卡不喜歡自己,曾問她是不是同性戀。這種漫不經心、沒有偏見的口吻表明同性戀在影片的未來社會中不再是禁忌,可能對養育兒童不會產生副作用[32]。作家邦妮·努南認為故事最後「愛妻」概念的回歸表明反烏托邦的根源是女性解放,不是科技[33]。
非裔美國人羅斯科·李·布朗配音的機械人盒子成為非裔美國人占士·艾·鍾斯在《星球大戰:新的希望》(1977)扮演的黑武士的先驅,兩者都代表着X世代的網絡種族恐懼症[14]。
Remove ads
發行
影院發行前五天,影片獲得250萬美元票房,在當時算可觀[34]。到正式落畫,北美總票房達2500萬美元,海外票房表現不俗[18]。
影片在年輕觀眾中特別熱門,成功幫美高梅挽回債務[18]。
從總體上看,影片獲得褒貶不一的評價[18][21]。羅渣·伊拔打出3星評價,認為影片是「宏大、無聊的盛會」,劇情混搭了「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的《城市與星星》和《猿人襲地球》」,「傳遞出非常多的歡樂」[35]。《綜藝》認為影片展現的逃避現實和睿智「發人深省」[36]。
相比之下,《紐約時報》的文森特·坎比表示:「你坐在那裏看了這部片子將近兩個鐘頭,完全不知道羅根為什麼、出於什麼目的逃跑。《廿三世紀大逃亡》對小玩意和奇妙景象的注重勝過邏輯,有些地方生氣勃勃,甚至充滿詩意。如果能多關注下劇本,影片會是個爆款[37]。」
《芝加哥論壇報》的吉恩·西克爾打出0/4星評價,認為影片「毫無疑問是我今年看過最差的電影」,科技元素「乏善可陳」,劇本「漏洞百出,引來點映〔優先場〕觀眾嘲笑連連」。在他看來,影片最可鄙的地方在於從不為角色的行為找個合理解釋,傑西卡的顛覆組織除了躲在鍋爐房一樣的地方,什麼都不干。羅根的主線劇情看起來像簡單的鬥毆。他總結道:「《廿三世紀大逃亡》從頭到尾就是一個藝術騙局[38]。」
《紐約雜誌》也給出了差評,認為影片「是後猶太人大屠殺世界的又一個無聊作品」,「幾乎不值得你花錢觀看」。不過,評論讚揚約克和安格特「有天賦」[39]。
《洛杉磯時報》的查爾斯·尚普林給出中肯評價,認為「眼花繚亂的視覺效果讓《廿三世紀大逃亡》擺脫了愚蠢的橋段、沒有靈魂的表演、緩慢的節奏和不穩定的色調[40]。」
2000年《帝國雜誌》的伊萬·內森(Ian Nathan)認為影片「無法擺脫『70年代的影子』」,有關(社會)衰落、年齡歧視及科學技術引發暴動的警告在迪斯科舞廳化為烏有[41]。在個人的《2015年電影指南》(2015 Movie Guide)中,倫納德·馬爾廷打出2星評價,認為上半部分「眼花繚亂」,下半部分「沉悶」[42]。2015年,《滾石雜誌》將影片列為1970年代50大科幻電影第27位[43]。爛番茄根據35條評論打出63%的新鮮度。網站共識寫道:「《廿三世紀大逃亡》戰勝了粗製濫造的元素和不完善的劇情,呈現大量振奮人心的想法,展現了一段瀟灑的科幻冒險[44]。」Metacritic根據9條評論打出53/100的平均分,表示「褒貶不一或口碑平平」[45]。
Remove ads
因視覺效果卓越,影片與1976年《金剛》一道獲得第49屆奧斯卡金像獎特別成就獎,證明影片在視覺特效上的表現勝過之前幾部科幻大片[46]。影片還斬獲土星獎六項大獎,包括最佳科幻電影獎[47]。影片還參與第10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金獎角逐[48]。
影響
影片獲得年輕觀眾的熱烈迴響之下,CBS和美高梅電視公司給了諾蘭900萬美元,要他將影片改編成電視劇。這部與影片同名的電視劇由格雷戈里·夏里遜和海瑟·孟席斯主演,以羅根和傑西卡逃出穹頂城市開始,展現了他們在尋找庇護所的路上遇到的各種障礙。該劇於1977年9月首播,共14集,後被腰斬[53]。美高梅還想把諾蘭的小說續作《勇闖地上世界》改編成電影,只不過索爾·大衛選擇開發電視劇而告終[54]。
1977年,漫威漫畫為影片發行短篇漫畫,由佐治·佩雷茲繪畫,5期內容於1977年1月到5月發行,銷量「可觀」[55]。漫畫內容改編自電影劇情,也簡單接續了劇情之後故事。佩雷茲在畫作中追隨了影片的藝術風格[56]。1977年7月發行完第7期,漫畫被取消[57]。
到1990年代中旬,重製影片或二度改編小說的事項被版權方監製喬·西佛和華納兄弟提上議程[58]。有望重製版導演人選包括斯基普·伍茲[59]、拜仁·辛格[60]、約瑟·高辛斯基[61]、凱爾·埃里克·林施(Carl Erik Rinsch)[62]、尼古拉斯·溫迪·黑芬[63]和西蒙·金堡[64]。編劇人選包括伊森·格羅斯和保羅·托迪斯科(Paul Todisco)[60]、丹·哈里斯[65]、基斯杜化·麥哥利[66]、亞力克斯·嘉蘭[62]、安德魯·鮑德溫(Andrew Baldwin)[63]、肯·萊文[67]和彼得·克雷格[64]。多位導演提出改編得比之前更帖原著;相反,2015年以女性為主角的反烏托邦系列電影《飢餓遊戲》和《分歧者》大賣之下,片場想讓女性主演電影[68]。2021年,博客網站Gizmodo推測重啟項目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已胎死腹中,因為此前一直領導該項目的西爾弗於2019年從自己的製作公司辭職[69]。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