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數據泄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數據泄露指的是個人或組織的私有、機密資訊被有意或無意地發布到危險環境中。這類事件通常與黑客攻擊、有組織犯罪、政治運動、國際競爭有關;也有因為員工疏忽、違規使用或處置儲存媒介導致的數據泄露。小到如員工將列印的少量內部使用的材料遺失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意外,嚴重如算機黑客組織攻破政府防火牆,竊取目標軍事、政治機密的事故[1]均時有發生。常見的被泄露數據一般包括金融資訊(如信用卡帳戶、銀行資訊)、個人健康數據、個人辨識資訊、商業機密與知識產權(及其細節)。[2]
對一個組織而言,發生數據泄露可能導致嚴重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發生數據泄露後,組織的聲譽將受到嚴重影響,被泄露數據也可能被用於犯罪活動,而該組織也需要付出時間和經濟成本進行事故調查與善後處理。
根據非盈利消費者權益組織Privacy Rights Clearinghouse的報告,在美國,僅2005年一月到2008年四月期間,總計227,052,199條包含敏感資訊的數據能夠確定遭到泄露。鑑於嚴峻的數據安全形勢,許多國家的司法管轄實體(如各國司法部、立法機關)通過了要求公司通告消費者並採取措施減輕消費者損失的數據泄露處理相關法律法規。
Remove ads
數據泄露的定義
一起數據泄露事件可能包含多起事故或疏忽:數據儲存裝置的遺失或失竊(如未加密磁碟、手提電腦的遺失)、敏感數據被上載至互聯網、裝置未使用合適的資訊保安保護措施即連接至互聯網、使用個人或未加密的組織郵箱傳輸不適宜公開的資訊或採購了植入惡意程式或硬件的裝置。ISO/IEC 27040標準將數據泄露定義為一種造成意外、非法數據損毀、遺失、修改,未經授權的披露或訪問受保護的數據傳輸、儲存等數據處理過程的安全問題。[3]
信任與私隱
某一環境是否是可信任的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在一名處於可信環境的員工離職後仍能訪問該可信環境中的數據,那麼該員工便可能成為數據泄露事件的突破口,而該「可信環境」也就不再「可信」。在分散式系統中,當信任網絡中的某一節點遭入侵,上述情況也有可能發生。對此,在保護數據時使用數據分級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數據泄露的風險。數據分級後,數據管理者可以根據數據的重要性調整安全策略來保護更加重要的數據。
大多數公開報道的事件中,個人資訊(如身份證號碼)是最常遭到泄露的數據;由於公眾缺乏對泄露公司商業機密、敏感的合作資訊、合同細節或是政府數據可能造成何種損失的認知,此類數據泄露事件一般並不會見諸報端。更何況公開這樣的嚴重事故本身可能會造成比遺失數據更嚴重的損害。[4]
內部與外部的威脅
在引發數據泄露事件的各種原因中,最常見的組織內員工工作疏忽或蓄意破壞。波耐蒙研究所(Ponemon Institute)報告稱「大約37%的數據泄露由人為因素引發」 Privacy Rights Clearinghouse(PRC)報告顯示,從2005年一月到2018年12月供發生泄露事件9000多起,主要原因為組織內部攻擊、員工遺失或遭竊可攜式裝置、組織中電腦感染病毒、向錯誤收件人傳送電子郵件等。這充分證明人為因素是導致數據泄露的重要原因。 [5]
能夠引發數據泄露的外部原因則包括個人或團體網絡犯罪者(即黑客與黑客組織)、政府特工等。
後果
儘管數據泄露可能導致身份盜竊等嚴重後果,大多數可能導致數據泄露的事件並沒有對相關方產生長遠影響:大多數安全事件在數據遭非法訪問前就被遏止,有些硬件盜竊事件的嫌疑人只對偷竊的硬件感興趣或無法破譯硬件上的安全措施。儘管如此,當此類事件發生後,大多數責任方會向受影響的客戶(或是受害者)提供諸如更換信用卡的額外安全服務。
然而,一起成功發生的數據泄露事件仍能造成嚴重損害:2013年目標百貨數據泄露事件披露後,該公司當年第四季度的盈利大約縮水40%,次年報告中,該公司聲稱數據泄露事件總共對其造成2.9億美元的經濟損失。[6][7]互聯網犯罪平均每年對能源和公共事業公司造成1280萬美元的損失[8]。在醫療領域,僅2014、15兩年,數據泄露問題就導致了62億美元的損失;[9]僅波蘭一國,超過2500萬人的醫保數據遭竊,600萬人的身份資訊泄露,其居民為此增加支出達560億美元[10]。
互聯網領域的數據泄露事件造成的損失則更為嚴重:2016年雅虎爆出數據泄露事件後,Verizon公司隨即要求重新就收購雅虎進行談判,最終,這起事件導致雅虎的收購價格降低了3.2億美元。[11]

隨着數字時代的發展,數據量指數級增長,數據泄露也越來越頻繁地發生。防止敏感數據泄露已經成為許多企業在安全領域的重點工作。[13] 為保障數據、財務安全,各方在防止數據泄露方面投入巨大:文獻指出,從2017年到2021年,全球已在互聯網安全領域花費超過1萬億美元。
Remove ads
嚴重數據泄露事故列表
自2005年以來,世界上發生過的嚴重數據泄露事故有:
- 2月,ChoicePoint泄露163,000條客戶記錄
- 11月,波音泄露161,000條僱員的資訊
- 12月24日,Ameriprise Financial有手提電腦被盜,損失260,000條客戶記錄
- 埃森哲泄露俄亥俄州和康涅狄格州數據。
- 3月29日,TJ Maxx泄露4500萬銀行帳號。[17]
- 8月,CGI集團泄露283,000名紐約退休僱員的個人資訊。
- 9月,The Gap泄露了800,000份求職申請。
- 11月20日,英國稅務海關總署泄露超過2600萬條兒童福利相關數據。
- 12月,Memorial Blood Center泄露268,000名獻血者數據。
- 12月,田納西州戴維森縣選舉委員會遭到闖入,投票人名冊被盜,泄露337,000名投票人的姓名、地址、SSN[18]
- 12月25日,D. A. Davidson & Co. 泄露192,000名客戶的姓名、帳戶、社會安全號碼(SSN)、地址和生日[19]
- 1月,Heartland Payment Systems (HPS)宣布其處理系統遭到黑客入侵,估計有650家金融服務公司的1億張信用卡資訊遭竊。[23]
- 12月, RockYou! 的密碼資料庫遭攻破,3200萬用戶名及其明文儲存的密碼被泄露
- 切爾西·曼寧在2010年中公布了大量軍隊機密數據。
- 8月, 連線雜誌資深編輯馬特·霍南(Mat Honan)撰文稱「黑客在一小時內摧毀了我的全部數字生活」。攻擊者取得了他的蘋果、推特、Gmail帳戶密碼,控制了他的推特並抹除了他所有電子裝置上的所有訊息、檔案,連他為自己18個月大的女兒拍的相片也沒有放過。[27]這一起攻擊事件是由於攻擊者對亞馬遜的技術支援人員發動社會工程學攻擊取得到他蘋果帳戶密碼恢復系統用到的資訊導致的。[28] 根據他的經歷,馬特就「為什麼密碼無法保護用戶安全」撰文。[29]
- 10月,美聯邦執法部門帶證據聯絡南卡羅來納州稅務局,稱有三位公民的身份辨識資訊失竊。[30] 隨後爆出實際上共約有360萬SSN與38.7萬信用卡資訊遭竊。[31]
- 8月,蘋果iCloud服務爆出將近200位知名人士的相片遭竊並被公開在4chan網站上。蘋果稱,調查顯示此次攻擊「對特定目標的用戶名、密碼與安全問題具有極高針對性」。[34] 此次事件後蘋果通過加裝兩步驗證增強了iCloud的安全措施。[35]參見:2014年8月名人相片泄露事件
- 9月,家得寶發生數據泄露事件,5600萬信用卡號遭竊。[36][37]
- 10月,史泰博發生數據泄露事件,116萬銀行卡資訊遭竊。[38]
- 11月, 索尼影業發生數據泄露事件,其員工的個人資訊、家庭資訊、高管薪資、未發布的電影副本等資訊遭到泄露。黑客宣稱他們取得了超過100TB數據。[39]參見:索尼影業遭黑客攻擊事件
- 2月,偉彭醫療泄露接近8000萬條包括姓名、SSN、生日等個人資訊。[40]
- 6月,美國聯邦政府人事管理局泄露2210萬現、前任聯邦僱員的個人資訊。參見:美國聯邦人事管理局資料外洩案
- 7月,Ashley Madison網站泄露其3700萬用戶的資訊。黑客威脅該網站及其附屬網站永久關閉,否則將公開其用戶的姓名。[41]
- 10月,英國電訊供應商TalkTalk被一群15歲黑客入侵並竊取400用戶資料。[42]
- 3月,英國諮詢公司劍橋分析公司在未經Facebook用戶同意的情況下取得數百萬Facebook用戶的個人數據,這些數據主要用於政治廣告[51]。參見:FaceBook-劍橋分析數據醜聞
- 3月,谷歌發現一個可能導致50萬用戶數據泄露的漏洞,但在修復漏洞時,谷歌並沒有將漏洞存在的事實告知用戶,直到六個月後華爾街日報就此作出報道。[52]
- 3月29日,Under Armour公布旗下MyFitnessPal服務約1.5億用戶的姓名、郵箱帳號和雜湊後密碼發生泄露。[53]
- 4月1日,奢侈品牌薩克斯第五大道與Lord & Taylor爆出泄露其在北美約500萬用戶的信用卡資訊。[54]
- 7月,新加坡醫療服務部門SingHealth被爆出泄露包括總理李顯龍在內約150萬用戶的醫療資訊。參見:2018SingHealth數據泄露事件
- 8月1日,Reddit宣布其伺服器遭到入侵,黑客繞過兩步驗證系統登入了其員工帳戶,但Reddit拒絕披露受影響的用戶數目。[55]
- 9月7日,英國航空發生數據泄露,38萬用戶包括銀行資訊詳情在內的記錄遭竊。[56][57]
- 10月19日,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泄露7.5萬人的個人資訊。[58]
- 12月3日,Quora報告了一起影響1億用戶的數據泄露事件。[59]
- 7月7日,線上寫作網站Wattpad遭到ShinyHunters攻擊,2700萬包括經過雜湊的密碼在內的用戶數據上架暗網遭到售賣。[64]
- 12月,由SolarWinds, 微軟和VMWare公司產品中的漏洞導致的嚴重數據泄漏事件導致美國聯邦政府多個部門數據遭到黑客竊取。參見:2020美國聯邦政府數據泄露事件
另見
- 完全披露 (電腦安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