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施當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貝琳達·卡羅琳·斯特羅納克 PC(Belinda Caroline Stronach,1966年5月2日—),加拿大華文媒體譯為施當娜[1][2],是加拿大女商人、慈善家和政治人物,曾於2004年至2008年擔任眾議院新市—奧羅拉選區議員。她最初以聯邦保守黨身份當選,但後來加入聯邦自由黨。2005年至2006年,施當娜擔任加拿大總理保羅·馬田自由黨政府的人力資源與技能發展部長兼民主復興部長。離開政壇後,她曾任加拿大最大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麥格納國際的執行副董事長,直至2010年。
Remove ads
施當娜是斯特羅納克集團的董事長、行政總裁兼總裁[3] ,也是加拿大慈善組織貝琳達·斯特羅納克基金會的創始人和主席。她還共同創立了Acasta Enterprises,並擔任董事,直至2017年辭去董事會職務。[4]
Remove ads
背景
施當娜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新市,母親是奧地利人,而父親是麥格納國際創始人兼董事長弗蘭克·施特羅納克。[5]她畢業於新市高中,1985年進入加拿大多倫多約克大學學習商業和經濟學,一年後輟學去麥格納工作。

施當娜於1988年至2004年期間擔任麥格納董事會成員。她的父親於1985年僱用了她。她於1995年成為該公司副總裁,1999年擔任執行副總裁,直至被任命為總裁兼行政總裁。她曾擔任Decoma International Inc. 、 Tesma International Inc.和 Intier Automotive Inc. 的董事會主席,這些公司均屬於汽車零部件行業。她是加拿大汽車合作委員會的創始成員之一,並曾任安大略省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進步工作組成員。她曾擔任伊夫·蘭德里基金會的董事[6] ,該基金會致力於推動製造業的技術教育和技能培訓。
2001年2月,她被任命為麥格納行政總裁。在擔任行政總裁期間,該公司在加拿大增加了3,000個工作崗位,其中1,000個位於她後來在議會代表的新市-奧羅拉地區。在她的領導下,麥格納每年的銷售額和利潤都創下新高。儘管父親弗蘭克·斯特羅納克在此期間沒有承擔任何正式的運營職務,但他仍然擔任董事會主席。
作為一名行政總裁,人們普遍認為施當娜對工會組織的態度比她的父親更為和解,而她的父親則以強烈反對麥格納的工會而聞名。在擔任麥格納公司負責人期間,她在全國勞工關係委員會面前停止了與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的糾紛鬥爭,該工會在美國組織了眾多麥格納工人。
2010年12月,施當娜辭去了麥格納國際公司執行副董事長和董事會成員的職務,多倫多星報稱,這一令人驚訝的舉動反映了董事會權力的轉變 ,斯特羅納克家族在2010年初放棄了對公司的控制權。
離開麥格納後,施當娜和她的父親於2011年中期創建了斯特羅納克集團。斯特羅納克集團是一家賽馬、娛樂和彩池投注技術公司。斯特羅納克集團賽馬業的品牌包括:聖安妮塔公園,「賽馬勝地」;皮姆利科賽馬場,必利時錦標的舉辦地; [7]灣流公園,佛羅里達州的娛樂目的地中心之一,也是獎金1,600萬美元的飛馬世界盃邀請賽的舉辦地,這是世界上獎金最高的純種賽馬比賽;勞雷爾公園;金門賽馬場;波特蘭草地;和羅斯克羅夫特賽馬場。集團通過其子公司AmTote和Xpressbet擁有彩池投注技術,並通過Monarch Content Management向觀眾分發賽馬內容。
Remove ads
施當娜曾兩次離婚。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前麥格納行政總裁唐納德·沃克[8],第二任丈夫是挪威速度滑冰運動員約翰·奧拉夫·科斯。她和前妻育有兩個孩子,弗蘭克·沃克和妮可·沃克(Nicole Walker)。弗蘭克是一名 DJ[9]而妮可是一名全國25歲以下馬術冠軍。[10]
環球郵報稱,成年後的現任總理賈斯汀·杜魯多曾在施當娜舉辦的一場派對上與他未來的妻子蘇菲·格雷戈瓦重逢。[11]
2007年6月23日,多倫多星報報道稱,施當娜於2007年4月被診斷出患有導管原位癌,這是一種乳腺癌,並於6月19日在多倫多一家未公開的醫院接受了乳房切除術。 [12]
施當娜於2007年6月前往美國接受乳腺癌手術。[13]施當娜在接受自己的乳房手術後,為多倫多大學乳腺癌重建外科籌集了一百多萬美元。[14]
政治生涯
在2000年的加拿大聯盟黨魁選舉中,她支持普雷斯頓·曼寧。曼寧在回憶錄中回憶道,施當娜在多倫多舉行的第二輪競選啟動儀式上「做了實質性的介紹,她清楚地解釋了為什麼她希望聯盟和我的候選資格能夠成功」,他後來感謝她在競選中「不懈的支持」。

2003年整個夏天至秋天,加拿大聯盟黨和進步保守黨的就兩黨合併進行了會談。兩個右翼政黨之間的選票分裂使得自由黨主宰加拿大政壇長達10年。雙方的會面由一名主持人監督,後來透露此人就是施當娜。她是眾多呼籲進步保守黨黨魁彼得·麥凱和加拿大聯盟黨魁史蒂芬·哈珀首先進行合併談判的人之一。
2004年,施當娜競選新成立的保守黨首場黨魁選舉。作為新政黨黨魁候選人,她為這次競選吸引了大量的關注。然而,許多媒體卻認為她首次涉足政治的行為有些幼稚。一些批評人士指責她是「人造候選人」,依賴高薪的專業競選人員網絡和麥格納。
媒體對施當娜參選的反應受到了批評,拿她與芭黎絲·希爾頓作比較。[15]支持者盛讚她的年輕和風度、企業經驗、作為「足球媽媽」的私人生活,以及她贏得搖擺選民的潛力,尤其是安大略省。
2004年3月19日,她在黨魁大會上發表重要演講,承諾如果當選總理,只任職兩屆,並且不領取薪水。2004年3月20日,她以23%的得票率輸給哈珀,位居第二。[16]在2004年聯邦大選中,她以689票的微弱優勢擊敗新市—奧羅拉選區自由黨議員成為該區議員。
Remove ads
2005年5月,施當娜公開表示,強制提前選舉是有風險的,可能對保守黨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17]在自由黨政府深陷政治醜聞後,保守黨黨魁哈珀希望提前舉行大選。保守黨計劃通過投票反對自由黨為爭取新民主黨支持而提出的預算修正案來推翻政府。
2005年5月17日,也就是關鍵投票的兩天前,施當娜宣布她加入自由黨。施當娜隨即加入自由黨內閣,擔任人力資源和技能發展部長兼民主復興部長。在擔任後一個職務期間,她負責監督自由黨贊助醜聞建議發布後的實施情況。她支持自由黨於2009年正式採取的一人一票政策,旨在使該黨的領導人選舉過程更加民主化。
施當娜的舉動改變了議會的權力平衡,使得加拿大總理保羅·馬田的自由黨少數派政府暫時得以生存。2005年5月19日,眾議院對兩項重要信任議案進行表決。第一次投票針對的是原先已獲各方批准的預算提案C-43法案,以250票贊成、54票反對的結果順利通過。第二次投票是關於新的預算修正案C-48法案 ,其中包括46億加元自由黨與新民主黨黨魁傑克·林頓協商了10億美元的額外支出,以確保獲得新民主黨議員的支持。保守黨和魁人政團正是根據這項修正案計劃推翻政府。然而,投票結果卻是152比152平局。然後由自由黨議長梅里根投下決定票,從而確保政府繼續存在。最終投票結果為153票贊成,152票反對。
儘管如此自由黨在2005年底倒台,並在2006年2月的聯邦大選落敗,但施當娜作為自由黨候選人再次當選,而且優勢比她在2004年聯邦大選中作為保守黨候選人時更大。
自由黨在2006年大選中落敗後,總理馬田宣布辭去黨魁職務。人們普遍猜測施當娜將競選自由黨黨魁職務,因為他得到了其他自由黨人的支持。然而她沒有競選黨魁,理由是她反對基於代表的選舉程序。[18]法語不佳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Remove ads
2007年4月11日,施當娜宣布她將不再尋求連任,而是重返麥格納國際擔任執行副董事長。這一決定是在麥格納與Onex聯手考慮收購克萊斯勒之際做出的。[19]施當娜表示,她希望花更多時間陪伴成長中的孩子,並希望成立個人基金會,以消除非洲的貧困和疾病。[20]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