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路西法
撒旦的另一個名字或“晨星”的名字(金星或其他恆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路西法(拉丁語、英語:Lucifer;Luyirferre),基督教與猶太教名詞,出現於《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節[1]。路西法也是七原罪中的傲慢之罪。
![]() |

字源
「路西法」(Lucifer)出現於《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節[1],希伯來語為「הֵילֵל」(helel),而在聖經中,這個字只出現過這一次。
七十士譯本將它譯為古希臘語「ἑωσφόρος」(heōsphoros),字面意思為黎明使者,即黎明時分出現的金星,又稱啟明星。武加大譯本將它譯為拉丁語「Lucifer」,由lux(光,所有格lucis)和ferre(帶來)所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
聖經譯本中的路西法
“ |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你這攻敗列國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裏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墜落陰間,到坑中極深之處。 | ” |
——《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節至第15節參(和合本聖經) |
“ | 朝霞的兒子──晨星!你怎會從天墜下?傾覆萬邦者!你怎麼也被砍倒在地?你心中曾說過:「我要直沖霄漢,高置我的御座在天主的星宿以上;我要坐在盛會的山上,極北之處;我要升越雲表,與至高者相平衡!」然而,你卻下到了陰府,深淵的極處。 | ” |
——《以賽亞書》第14章第12節至第15節參(聖經思高本) |
在希伯來原文中,「明亮之星」為 הֵילֵל בֶּן־שָׁחַר(Helel ben-Shachar),直譯為「閃亮者、黎明之子」,意指「晨星」(即金星)。當時的以賽亞正譏諷巴比倫王的驕傲與敗亡,表面上這是一首政治性的諷刺詩,但其內容卻明顯超越人間君王所能涵蓋的範圍,顯示出更深層的屬靈寓意。
「Lucifer」一詞的起源
在主後四世紀,教父耶柔米(Jerome)將舊約譯成拉丁文《武加大譯本》(Vulgata),將「Helel」譯作 Lucifer,意為「帶光者」或「晨星」。在拉丁語世界中,這字原為中性詞,用以形容光明或星辰,甚至在彼得後書1章19節及啟示錄22章16節中,也以「晨星」象徵基督。
然而隨着教父奧利金(Origen)與奧古斯丁(Augustine)等人的神學詮釋,教會漸漸理解以賽亞書14章的譏誚背後,揭示了屬靈世界的實況——巴比倫王的驕傲正預表那位背叛上帝、由榮轉辱的墮落天使。從此,「Lucifer」一詞便成為撒但墮落前的稱號。
歷代教父與神學家的解釋 奧利金(Origen,《原理論》I.5.5) 「那在起初墜落的天使,因傲慢而失去光明。他曾是明亮的星——Lucifer,但因驕傲墮入黑暗,成為敵對上帝者。」
奧古斯丁(Augustine,《上帝之城》XI.15) 「撒但原是光之天使,因妄想與至上者同等而墜落。正如先知所言:『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
加爾文(John Calvin,《以賽亞書註釋》) 「此章固然針對巴比倫王,但其描寫顯然指向更高層面的屬靈實體——那背後支配驕傲君王的靈,也就是撒但。」
Wayne Grudem(《Systematic Theology》,1994) 「以賽亞十四章的文字雖屬地上君王,但預表了撒但的心態:渴望奪取神的榮耀,最終遭神審判。」
由此可見,歷代神學家普遍接納「Lucifer」一詞具有雙重指涉(Double Reference):既指歷史中的巴比倫王,也象徵背後那驕傲的靈——撒但。
雙重應驗的原則
舊約先知書常以歷史事件預表屬靈真理,例如:
《以西結書》28章指推羅王,卻描述他「在伊甸園中,是受膏的基路伯」; 《以賽亞書》14章提及巴比倫王,卻說他「升到高雲之上,要與至上者同等」。
這種「雙重應驗」的原則表明,聖經文字既描述地上歷史,也揭示天上屬靈實境。以賽亞書14章不單是政治諷刺詩,更是一幅驕傲墮落的屬靈寫照。
「晨星」與基督的對比
有些人指出,啟示錄22章16節中,耶穌自稱為「明亮的晨星」,認為這與「Lucifer」混淆。然而,兩者的性質與屬靈意義完全相反:
路西法(Lucifer) -> 被驕傲蒙蔽的受造者 屬靈意涵-> 墮落的光明者,象徵自高與叛逆
耶穌基督 -> 永恆不變的真光 屬靈意涵-> 救贖與生命之源,照亮黑暗的世界
Lucifer象徵失去光明的星,而基督則是永不熄滅的真光(約翰福音1:9)。 屬靈意義:驕傲的靈
路西法的故事揭示了撒但的本質: 「你心裏曾說:我要升到天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
驕傲使受造者與造物主為敵,也使人類墮入罪中。馬太‧亨利(Matthew Henry’s Commentary)評論說: 「凡心裏說『我要升上去』的,無論在人或天使身上,都是同樣的墮落之靈。」
耶穌在路加福音10章18節說:「我曾看見撒但從天上墜落,像閃電一樣。」這句話明確印證了以賽亞書14章的屬靈預言。
結論
以賽亞書十四章的「明亮之星」(Lucifer)在字面上指巴比倫王,但其背後蘊含更深的屬靈真理:它預表撒但因驕傲而墮落的本質。撒但原為榮耀的天使,卻妄想與上帝同等,結果失去光明,被丟入深坑。
「Lucifer」因此不只是歷史譏諷,而是一面屬靈的鏡子,提醒世人——驕傲、自我高舉與拒絕順服神的心,就是路西法的靈。 唯有耶穌基督是真正的「明亮晨星」,祂的光戰勝黑暗,並帶來永恆的生命與平安。
Remove ads
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路西法
在古希臘神話中,路西法名為晨曦之星福斯福洛斯,拉丁文譯為路喀斐耳/路西菲爾,Lucifer,意為「帶來破曉之人」),即晨星,是黎明前除了月亮之外在天空中最亮的星體。
古羅馬天文學家發現,晨星與金星(Venus)實為同一顆星,因此有不少詩人將愛神「Ivno」又名「路西法」。另有一說指路西法是古羅馬的神,形象是一持火炬的神。
故事中的路西法
以賽亞書中的拉丁文譯本中所包含的「路西法」這個詞,究竟具體何時開始指代撒旦,並不能確定。最早是由中世紀的教父,如耶柔米,將路西法指為魔鬼墜落前的名字。[2]但亦有一些學者稱,最早將路西法確認為惡魔的是3世紀的神學家俄利根[3]、特土良和希波的奧古斯丁。[4]這用法是如此的普遍,以至於當美頓寫《失樂園》時,很自然地用了路西法作為魔鬼的本名。
根據《失樂園》,路西法在未墮落前,他由於過度驕傲而忘記祂是一個天使,意圖與神同等。有一天,上帝帶聖子巡遊天界,讓眾天使向聖子下跪參拜;路西法因為不滿上帝讓其向聖子下跪,率領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叛變,路西法極端驕傲和自信祂可以推翻上帝。不過,路西法和祂的軍隊都失敗了,因而被放逐並失去了過去所擁有的榮耀,結果被逐出天堂,墮落成魔鬼(撒旦)。路西法在地獄重新建立了一個類似天堂的新世界,在那裏祂成為了魔王撒旦,而跟隨祂的墮落天使們則成為惡魔(demon)。[來源請求]
這個傳說類似中東迦南地區的一則神話:迦南人認為拂曉的明星是稱為撒赫爾的神祇,黃昏的明星是喚為撒冷的神祇,兩者為雙子神。因為妒忌榮光遠勝的太陽神,撒赫爾發動叛變,而以慘敗告終,並從天上被扔了下來。比較少見的傳說有着路西法的兄弟是米迦勒或基督的說法[來源請求],可能就是源自於撒赫爾與撒冷為雙子神的關係。
Remove ads
文學裏的路西法

在但丁的《神曲》與約翰·美頓的《失樂園》之中,都是說路西法因為拒絕臣服於聖子基督,率天眾三分之一的天使於天界北境起兵反叛。經過三天的天界劇戰,路西法的叛軍被基督擊潰,在渾沌中墜落了九個晨昏才落到地獄。此後神創造了新天地和人類,路西法為了復仇兼奪取新天地,乃化為蛇潛入伊甸園,引誘夏娃食用了禁忌的知善惡樹之果實,再利用她引誘亞當也犯下了這違抗神靈的罪。於是路西法如願使神的新受造物一同墮落,而且為諸魔神開啟了通往這新世界的大門,自此罪、病、老、死終於遍布地面。
現代文化的路西法
![]() |
在現代文化的遊戲、漫畫及動畫影響之下,路西法常被用於作為一位強大的魔王或是惡魔的統領,作為遊戲的最後頭目抑或是在漫畫中作為魔族的君王或者元帥。在各種的遊戲的發揮之下,路西法也有千變萬化的樣貌。例如2016年由美國霍士電視播出的電視劇《魔鬼神探》,就是以路西法作為主角。另外路西法也於知名手遊龍族拼圖、怪物彈珠、神魔之塔、時空之門、Crash Fever、闇影詩章、閻王不高興中以卡牌形式出現。且近幾年對於路西法和撒但的關係,也是以撒但為路西法的稱號為主。此外,在地獄客棧中以身份主角的父親出現(七戒中的傲慢的領主,也是地獄的創辦者)。
畫廊
-
路西法,Alessandro Vellutello(1534)繪,但丁的《神曲》之地獄篇第34章
-
路西法,威廉·布萊克繪,但丁的《神曲》之地獄篇第34章
-
Mario Rapisardi的詩集《Lucifero》1887年版的封面
-
Lucifer before the Lord(主前的路西法),Mihály Zichy(19世紀)繪
-
古斯塔夫·多雷失樂園,第九卷179–187插圖
-
Mayor Hall and Lucifer,作者未知(1870)
-
金星,或稱晨星(拉丁文Lucifer,即路西法),或稱昏星/長庚星(拉丁文Hesperus)
Remove ads
參見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聖經 (和合本)/以賽亞書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