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明朝內閣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明朝內閣,為明成祖首先確立。乃是明朝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至永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機構,此後權力逐漸增大,後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明太祖廢除宰相。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1]。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均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帝師),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無大小,宣宗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雖然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召見時得以參與各部事宜,然而其還遠不如楊士奇等內閣成員得以親自接見[2]。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3]。然而,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於內部太監送達批紅[4]。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明朝內閣由始至終都不是明朝中樞的一級行政機構,所謂內閣只是文淵閣的別稱[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黃宗羲對明朝內閣作出如此評價:「或謂後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其事既輕,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內授之而後擬之,可謂有其實乎!」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明朝最初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國,其中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吳元年,改右相國為左相國,左相國為右相國。洪武元年,改為左、右丞相[6]。由中書省統六部,但不設置中書令[7]。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8]。原中書省官屬盡革,惟存中書舍人[9]。
同年九月,朱元璋設置四輔官,以儒士王本等為之。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銷,而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其中禮部尚書邵質、檢討吳伯宗、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吳沉分別為四處大學士。之後,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征耆儒鮑恂、余詮、張長年等人擔任,以輔導太子,品秩為正五品[10],其主要權力只是顧問[11]。
建文年間,改大學士為學士,悉數罷免大學士,各設學士一人。此後改謹身殿為正心殿,設正心殿學士[12]。
明成祖靖難奪位後,召解縉、胡廣、楊榮等人直入文淵閣,參與機務,內閣制度至此建立。然而,當時進入內閣的成員均來自翰林院編修、檢討與侍讀等官職,並不兼任六部職位,也不得專制九卿。而九卿等官員上奏,亦不得向內閣通知[13]。
洪熙年間,明仁宗因楊士奇、楊榮等為東宮舊臣,升楊士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楊榮為太常卿兼謹身殿大學士,於是從明仁宗起,內閣逐漸受到重視。之後楊士奇、楊榮等人均兼有尚書職位,雖然身居內閣,其頭銜均以尚書為尊[14]。景泰年間,王文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自後後,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權力更大[15]。嘉靖以後,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16]。
Remove ads
內閣列表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