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普濟寺 (普陀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普濟寺,又稱普陀山前寺,前身為唐末的「不肯去觀音院」,宋代更名為「寶陀觀音寺」,明萬曆年間更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清康熙皇帝賜額「普濟群靈」後才改名為「普濟禪寺」並沿用至今。位於普陀山南部,為普陀山供奉觀音菩薩的主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全寺佔地面積約37000平方米。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5月30日) |
建築情況
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十二年(1734年)三年時間裏,建成9殿、12閣、16堂、4軒,共200餘間房屋。中軸線上,現存山門殿、天王殿、圓通寶殿、藏經樓、方丈殿、靈鷲樓等建築。除主殿外,兩側還有供奉四大名山的四大菩薩殿,以及伽藍殿、祖師殿、羅漢殿、齋堂、禪堂、客堂等殿堂樓宇600多間。其中,圓通寶殿為單層重檐,為觀音菩薩正殿。可同時容納數千人,殿中供奉毗盧觀音,四周塑有觀音道場特有的觀音三十二應化身[1]。
普濟寺前的蓮花池,面積約15畝,以盛產五色並蒂蓮花而聞名。湖上永壽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寺東南的多寶塔,建於元元統二年(1334年),為普陀山現存最早建築。塔四面五層,以太湖石砌築而成。[來源請求]
圖庫
-
寺內供奉的毗盧觀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