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望遠鏡座
南天星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望遠鏡座是南天小星座,屬18世紀法國天文學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命名的12個星座之列,與其他多個星座一樣以科學儀器命名,原名「Telescopium」源自拉丁化古希臘語,意為望遠鏡。拉卡伊劃分的望遠鏡座很大,但後輩弗朗西斯·貝利和本傑明·阿普索普·古爾德將其大幅縮小。
3.5視星等的鱉一是望遠鏡座最亮恆星,屬藍白次巨星;其次是4.1視星等的橙巨星望遠鏡座ζ。望遠鏡座η和望遠鏡座PZ是擁有岩屑盤和棕矮星伴星的年輕恆星系統。望遠鏡座有兩顆含氫極少的罕見恆星,很可能是兩顆白矮星合併的產物:望遠鏡座PV又稱HD 168476,是熾熱的藍色極端氦星,望遠鏡座RS是北冕座R型變星。望遠鏡座RR是激變變星,1948年曾爆發為新星,亮度達到6視星等。望遠鏡座還包含人類所知第一個擁有黑洞的可見恆星系統HR 6819,屬肉眼可見變星,視星等在5.32至5.39範圍變化。
Remove ads
歷史

法國天文學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在好望角停留兩年,觀察並分類上萬顆南天恆星,然後在1751至1752年率先劃定望遠鏡座,使用的法語名為「le Telescope」[1],意指航空望遠鏡[2]。他在南天球上歐洲無法觀測的區域劃出14個星座,其中13個用象徵啟蒙時代的科學儀器命名[3]。望遠鏡座橫跨40度夜空[2],在人馬座和天蠍座間向北延伸[4]。1763年,拉卡伊已將星座名稱拉丁化為「Telescopium」[1]。
望遠鏡座還有其他名稱,18世紀曾叫「Tubus Astronomicus」,在此期間人類共承認三個以望遠鏡命名的星座,另外兩個分別是位於雙子座與御夫座之間的大反射望遠鏡座,以及金牛座和御夫座之間的小反射望遠鏡座,後兩個都在19世紀結束前停用[5]。約翰·波得1805年所圖星圖將望遠鏡座起名「Astronomische Fernrohr」並保持原本劃定的尺寸,但後來的天文學家弗朗西斯·貝利與本傑明·阿普索普·古爾德都將望遠鏡座縮小[6]。許多很亮的恆星劃入其他星座,拉卡伊把人馬座的箕宿四劃入望遠鏡座成為望遠鏡座β,但被後世的天文學家撤消[7]。古爾德把望遠鏡座γ劃入天蠍座並更名天蠍座G[7],望遠鏡座θ是拉卡伊劃入望遠鏡座的蛇夫座恆星,後世天文學家將它送回蛇夫座[7];望遠鏡座σ劃入南冕座,起初沒有列入星表,後來得名HR 6875[7]。拉卡伊起名望遠鏡座η的天體是疏散星團托勒密星團,如今位於天蠍座,古爾德認為視星座達到5的恆星就可以用拜耳命名法分配希臘字母,所以曾為其中一顆恆星命名[7]。
Remove ads
簡介

望遠鏡座面積較小,北接人馬座和南冕座,西臨天壇座,南挨孔雀座,東靠印第安座,東北角還碰到顯微鏡座。1922年,國際天文聯會確定以三字母縮寫「Tel」代指望遠鏡座。[8]1930年,尤金·德爾波特正式劃分星座邊界,望遠鏡座是四邊形(見文首信息框)。根據赤道坐標系統,星座赤經位於18h 09.1m和20h 29.5m之間,赤緯位於−45.09°到−56.98°之間。[9]北緯33度線以南才能看到完整的望遠鏡座[10][注 1]。
顯著特點
望遠鏡座共有57顆恆星亮度不低於6.5視星等[注 2][10],其中又以3.5視星等的藍白次巨星鱉一最亮,光譜等級B3IV,距地球約250光年[12]。它的輻射強度約為太陽光度800倍,質量與半徑估計分別是太陽的5.2±0.4和3.3±0.5倍[13]。鱉一不遠處兩顆藍白恆星共同組成望遠鏡座δ,其中偏亮的一顆為4.9視星等,光譜等級B6IV[14];另一顆5.1視星等,光譜等級B3III[15]。估計兩星相距710到1190光年[16],組成光學雙星[17]。12.23視星等的暗淡紅矮星葛利斯754光譜等級M4.5V,距地球僅19.3光年,屬離地球最近的100顆恆星[18]。該星圍繞銀河系的軌道離心率表明它有可能源自銀河系厚盤[19]。
15顆肉眼就能看見的恆星中至少有四顆巨星光譜等級達到K[20]。4.1視星等的望遠鏡座ζ是星座第二亮恆星,屬光譜等級K1III-IV的橙次巨星[21],質量約為太陽1.53倍,但光度達512倍[22],離地球約127光年,外觀呈黃色[17]或紅色[23]。望遠鏡座ε是距地球417光年的聯星[24][25],其中偏亮的是橙巨星,視星等4.52,光譜等級K0III[26],另一顆距主星21角秒,亮度僅13視星等,夜晚用15厘米光圈望遠鏡才能看到[24]。四顆巨星剩下的兩顆分別是望遠鏡座ι和HD 169405[20],都是5視星等的橙巨星,光譜等級分別為K0III和K0.5III[27][28],與太陽分別相隔370和497光年[25]。望遠鏡座κ是5.18視星等的衰老黃巨星,光譜等級G9III[29]。該星約有18.7億年歷史,約1.6倍太陽質量,但已膨脹至11倍太陽直徑[30]。估計它距地球293光年,同樣屬光學雙星[24]。
望遠鏡座ξ是不規則變星,視星等在4.89至4.94範圍變動[31],距地球1079光年,直徑約為太陽5.6倍,是光譜等級M2III的紅巨星[32],光度約達太陽2973倍[25]。紅超巨星望遠鏡座RX也是不規則變星,視星等在6.45到7.47範圍變化[33],肉眼在理想夜空條件下勉強可見。望遠鏡座BL是類似大陵五型變星的食雙星,視星等以778天為周期在7.09到9.08範圍變化[34]。其中的主星是黃超巨星,視星等也會變化[35]。望遠鏡座RS的視星等逐漸降低,已從9.6降至16.5[36],屬罕見的北冕座R型變星,這種超巨星含氫極少,估計是兩顆白矮星合併而成,截至2012年人類發現的還不足100顆[37]。估計星體排出碳塵形成遮擋,導致視星等下降,截至2012年人類已發現四次下降過程[37]。望遠鏡座PV是B級(藍色)極端氦星,是望遠鏡座PV型變星的原型,1952年首度發現,氫含量極低。科學家推斷它是氦白矮星與碳氧白矮星合併而成。兩者的質量總和未超錢德拉塞卡極限,氦白矮星就附在碳氧白矮星上並爆發成超巨星,此後變成極端氦星,再冷卻成白矮星。[38]



望遠鏡座RR又稱「望遠鏡座新星1948」,歷史上通常視為慢新星,如今歸入共生變星,包括光譜等級M5III的脈衝紅巨星和白矮星,1944至1948年間亮度提升七等,1948年達到6.0視星等的顛峰[39]。此後緩慢變暗,如今僅有12視星等[40]。望遠鏡座QS是白矮星和捐助主序星構成的聯星,兩星距離很近,足以潮汐鎖定成高偏振星,捐助星物質不在白矮星周圍形成吸積盤,而是直接流入白矮星[41]。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白矮星磁場太強[42]。
人類沒有發現望遠鏡座任何恆星擁有行星,但部分恆星有棕矮星相伴。望遠鏡座η是5.0視星等的年輕白主序星,光譜等級A0V[43],屬形成1200萬年的繪架座β移動星群,與星群中其他恆星的運動態勢基本一致[44]。它擁有岩屑盤和光譜等級M7V或M8V的棕矮星,後者質量約為木星20到50倍[44]。望遠鏡座η系統成分複雜,受恆星HD 181327重力約束,兩者運動態勢相同。HD 181327也有岩屑盤,[45]屬7.0視星等的黃-白主序星,光譜等級F6V[46]。望遠鏡座PZ也是帶有岩屑盤和棕矮星伴侶的年輕恆星,雖只形成2400萬年,但在繪架座β移動星群已屬「老態龍鍾」[47]。HD 191760是光譜等級G3IV/V的黃次巨星(即正在冷卻和膨脹的主序星),估計只有400餘萬年歷史,質量約是太陽的1.1到1.3倍,光度2.69倍,半徑1.62倍。人類通過ESO 3.6米望遠鏡的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觀測後發現它有38倍木星質量的棕矮星相伴,軌道與恆星的平均距離是1.35天文單位,公轉周期505天。兩者距離短到異常,人類認為恆星周圍5天文單位範圍都是棕矮星沙漠。[48]
Remove ads

望遠鏡座包含人類所知第一個擁有黑洞的可見恆星系統。望遠鏡座QV又稱HR 6819,是肉眼可見的三合星系統,視星等在5.32到5.39範圍變動,位於星座西南角,與天壇座和孔雀座相鄰。三合星內有兩顆B類巨星,偏內側的光譜等級B3III,外側是Be星,第三顆是目前觀測手段還看不到的恆星質量伴星,與內側巨星形成聯星,軌道周期40.33天。科學家推測這顆伴星便是沒有吸積盤的恆星黑洞,質量至少是太陽四倍。望遠鏡座QV距地球1120光年,是已知距離最近的黑洞可見恆星系統。[49]
NGC 6584球狀星團坐落在天壇座θ附近,離地球4.5萬光年[50],屬奧斯特霍夫一型星團,至少包含69顆變星,其中大部分是天琴座RR型變星[51]。13視星等的IC 4699行星狀星雲位於鱉一和望遠鏡座ε之間的中途位置[50]。
IC 4889是11.3視星等的橢圓星系,位於5.3視星等的望遠鏡座ν西北偏西方向兩度,用40厘米望遠鏡觀測能看到中心區域和光暈[52]。望遠鏡座東北部的星系群佔據三度夜空,包含12個星系,距銀河系約37秒差距(1.2億光年)[23],其中最亮的是NGC 6868橢圓星系[53],其西側的NGC 6861是螺旋星系,但也可能是透鏡狀星系[23]。望遠鏡座星系群中就以這兩個星系最亮,未來將會合併[53]。NGC 6845包含四個相互作用的星系,其中螺旋星系和透鏡狀星系各兩個,佔據面積約4角分×2角分,估計距地球約88秒差距(2.87億光年)[54]。2008年6月,人類在NGC 6845的螺旋星系NGC 6845A內發現II型超新星SN 2008da[55]。1998年4月,人類在ESO184-G82星系的螺旋臂發現超新星SN 1998bw,估計很可能是伽瑪射線暴GRB 980425的源頭[注 3][56]。
Remove ads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