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朝鮮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鮮日治時期行政區劃
Remove ads

大日本帝國於1910年(明治43年)8月22日與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並於29日公佈條約吞併韓國[1],同日將其改稱為朝鮮[2],並設朝鮮總督府以統治之[3],直至日本於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宣佈接受要求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4][5]朝鮮日治時期(日帝強佔期)行政區劃為十三道制又分為、島[6],下一級為[7]。朝鮮總督府在朝鮮實行了一系列改造,大規模府郡面統廢合韓語부군면 통폐합,並引入了有限的地方自治[8]

Thumb
1914年(大正3年)朝鮮行政區劃
Thumb
1945年(昭和20年)朝鮮行政區劃

歷史

1896年,朝鮮王朝公佈《地方制度官制改正件》,將全國行政區劃由二十三府制改為十三道制,這13個道分別為京畿道、忠清北道、忠清南道、全羅北道、全羅南道、慶尚北道、慶尚南道、黃海道、平安南道、平安北道、江原道、咸鏡南道、咸鏡北道,各道行政首長為觀察使[9]

1910年(明治43年),日韓合併,朝鮮總督府成立,同年敕令第357號《朝鮮總督府地方官官制》將全朝鮮分為13個道,數目及名稱與日韓合併前相同,各道行政首長為敕任的長官[10]。1919年(大正8年)敕令第391號《朝鮮總督府地方官官制中改正》將長官改稱知事[11]。1930年(昭和5年)12月1日制令第15號《道制》公佈,1933年(昭和8年)4月1日施行,新設道為地方公共團體。設道評議會韓語도 평의회(三分之二由制限選舉選出,三分之一由道知事任命),引入一定的地方自治機能[8]

朝鮮總督府成立時,朝鮮的13個道分為12個府與317個郡,這些府郡又分為4322個面[7]。1914年(大正3年)3月,朝鮮總督府實行府郡面統廢合韓語부군면 통폐합,府仍有12個,郡減至220個,面減至2491個[7]。1930年(昭和5年)新設邑[12]。截至1944年(昭和19年)6月,朝鮮分13道、21府218郡2島、122邑2202面[13]。1944年(昭和19年)12月,增設興南府[14]

Remove ads

本章節列表的面積、人口、人口密度以朝鮮總督府《昭和十年朝鮮國勢調查報告》(1935年)為準,面積單位為平方公里(保留小數點後2位),人口單位為人,人口密度單位為人/平方公里(保留整數)[15];府、郡、島數與地圖為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時的狀況。

更多資訊 名稱, 面積 ...
Remove ads

府、郡、島

相當於日本內地,長官稱府尹。1913年(大正2年)10月30日制令第7號《府制》公佈,1914年(大正3年)4月1日施行,設府為地方公共團體[16]

引入府制時的12府:

後來施行府制的都市:

更多資訊 名稱, 府徽 ...
Remove ads

郡、島

的長官稱郡守[7]

1915年(大正4年)5月敕令第66號《地方官官制中改正》設島,長官稱島司。島司兼任警察署長,有發「島令」的權力。島制廢濟州郡與鬱陵郡,置濟州島鬱陵島[7]

面、邑

相當於日本內地的,長官稱面長[7]。1917年(大正6年)10月面制施行,設面為地方公共團體。1930年(昭和5年)12月制令第12號大改正後成為邑面制,1931年(昭和6年)4月1日施行[12]

相當於日本內地的,長官稱邑長[7]。應邑面制施行,1931年(昭和6年)4月新設邑[12],當年有49邑[17]

1930年(昭和5年)邑面制施行時,邑面有一定的地方自治機能。邑會是邑的決議機關,面協議會是面的諮詢機關,由制限選舉選出議員[8]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