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朱能 (明朝)
明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朱能(1370年—1406年11月12日),字士弘,懷遠(今屬安徽)人。明軍人物。
朱能早年任燕山中護衛副千戶,隨朱棣征漠北,驍勇善戰。靖難之役時,朱能奪取北平九門,先後擊敗耿炳文、李景隆,在靈璧俘虜平安等十萬人,累功至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加太子太傅。永樂四年(1406年),朱能擔任征夷將軍,征討安南,病死於軍中,追封東平王,諡號武烈。
Remove ads
生平
朱能的父親朱亮因隨朱元璋征戰有功,累封至燕山中護衛副千戶。朱能自幼喜好讀書,侍奉父母十分孝順。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能承襲父職,隸屬於燕王朱棣麾下,後隨朱棣北征,降服元朝太尉乃兒不花[2][3]。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靖難,朱能與張玉誅殺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奪取北平九門,進封指揮同知。隨後,朱能奪取薊州,殺守將馬宣,攻破遵化[4]。又隨朱棣破雄縣,生擒楊松、潘忠,逼降鄚州。不久,朱能隨朱棣直奔真定,擊敗耿炳文,並率三十敢死士追擊至滹沱河。當時,耿炳文整兵再戰,朱能躍馬大呼,直衝南軍,俘獲三千餘眾,升任都指揮僉事[5]。後來,朱能隨軍援救永平,擊退吳高,襲取大寧,並在會州立軍時掌管左軍,隨即在鄭村壩擊敗李景隆[6]。
建文二年(1400年),朱能隨軍破廣昌、蔚州、大同,並在白溝河之戰中擔任前鋒,擊敗南軍平安部[7]。攻打濟南時,朱能駐軍鏵山,率兵從後方襲破南軍。十二月,燕軍兵敗東昌,朱棣身陷重圍,張玉戰死。朱能與周長等人殊死戰鬥,保護朱棣突圍而出[8]。建文三年(1401年),燕軍在夾河失利,大將譚淵戰死。這時,朱能率軍趕到,擊敗南軍,重振燕軍士氣[9]。不久,朱能在藁城擊敗平安,追擊至真定,又攻破彰德、定州、西水寨、衡水,生擒指揮賈榮[10]。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攻破東阿、東平、汶上,但在淝河戰敗,大將王真戰死。當時,眾將都勸朱棣退兵,朱能按劍而起,道:「漢高祖十戰九敗,最終卻能奪得了天下。而今我們連連得勝,豈能小有挫折便退兵而回,向他人稱臣。」朱棣也叱責眾將道:「你們想怎麼辦都行。」眾將都不敢再言[11][12]。不久,朱能隨軍南下,擊敗平安銀牌軍,又擊敗前來救援的都督陳暉,並在靈璧生擒平安,進封右軍都督僉事。五月,朱能奪取泗州,渡過淮河,擊敗盛庸,又攻破盱眙、揚州。六月,燕軍渡過長江,由金川門攻入南京[13]。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朱能進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位列功臣第二,僅次於邱福,獲賜鐵券[14]。永樂二年(1404年),朱能兼任太子太傅,增加俸祿二千石[15]。當時,安南黎季犛弒殺其主,自稱太上皇,立子黎蒼為帝。其故主之孫陳天平從老撾歸來,黎季犛假裝請其歸國。明成祖派都督黃中以五千部隊護送,前大理寺卿薛悤輔助。黎季犛在芹站設伏,殺死陳天平,薛悤亦戰死。朱棣大怒,於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命朱能為征夷將軍,張輔為右副將軍,率豐城侯李彬等十八將軍,共八十萬部隊,會同左副將軍西平侯沐晟,分兵討伐。兵部尚書劉俊贊軍事,刑部尚書黃福、大理寺卿陳洽供給饋餉[16]。朱棣親自將朱能送到龍江[17]。
永樂四年(1406年)十月,朱能駐軍龍州(一說太平府[18])。這時他突然患病,於是在軍中逝世,享年三十七歲[19]。先前,朱能軍隊抵達廣西的消息傳來,明成祖對侍臣道:「朕夜觀天象,西帥有憂,難道要應在朱能身上嗎?朱能雖能完成這件事,但我擔心他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十幾天後,朱能死訊傳來,成祖為之震悼,親寫祭文,並廢朝五天[20][21]。靖難諸將中,朱能年齡最輕,善於作戰,而張玉善於謀劃,朱棣視他們為左右手。張玉死後,關於軍中進退之事全都找朱能商量。朱能身高八尺,雄毅豁達,孝敬友愛。雖位列上公,卻不曾因富貴而放縱自己。他善於安撫士卒,他死的時候,將校們都為之悲痛流淚。朱棣將他賜葬於昌平,追封為東平王,諡號武烈。洪熙時(1425年),朱能配享成祖廟庭[22]。
Remove ads
後人
- 子朱勇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