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李苦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李苦禪(1899年1月11日—1983年6月11日),原名英傑,後改名英,字超三,後改勵公,法名苦禪,以法名行世。山東高唐人,中國畫家。[1][2]
生平
李苦禪生於山東省高唐縣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918年結識畫家徐悲鴻,獲授西畫技法。1922年,考入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專學西畫。
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成為齊白石的第一位入室弟子。自此,他開始探索「中西合璧」的道路,以改革中國畫。1924年在齊白石的精心培育下,他畫藝大進。後在國立藝專成立「九友畫會」,九友分別是:李苦禪、王雪濤,王仲年、徐佩遐、孫公符、何冀祥、閻愛蘭,顏伯龍、袁仲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與蔣雨濃、王青芳、白鐸齋並稱「京中四怪」 。
1931年,在杭州國立藝專任教。1934年秋,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1935年,參加「一二·九」愛國遊行示威運動。夏,與張大千重逢於北平。1936年,家庭遭變,與凌嵋琳離異;改字為勵公。作《清供圖》贈王森然,齊白石題道:「英也過我。」 1941年7月5日至7日,在北平中山公園舉辦畫展,展出作品50餘件。1946年,被徐悲鴻院長聘為北平國立藝專國畫教授,並被推選為首屆「中國美術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次年結識畫家吳作人和許麟廬。1949年,與何思源、徐悲鴻等北平文化界名流合力斡旋,呼籲中共和平解放北平,以保護古都文化遺蹟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委員。[1][2] 文化大革命期間,尤其是批「黑畫」運動期間,受到批鬥和迫害[3][4][5]。1983年6月11日,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86歲。[1][2]
Remove ads
藝術成就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