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楊沂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楊沂中(1102年—1166年11月30日),字正甫河東路代州崞縣[1](今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南宋大將,官至少師寧遠軍節度使殿前副都指揮使、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封恭國公太師致仕,進封同安郡王;追封和王,賜諡武恭。

生平簡介

將門之後

楊沂中是敦武郎、知麟州楊震(字子發)長子,武功大夫貴州刺史永興軍路馬步軍副總管楊宗閔(字景賢)之孫,身材魁梧,善於騎射[2]

屢立戰功

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末年從軍,積功至忠翊郎[3]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楊沂中隨中大夫、知信德府梁揚祖投奔河北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4],隸屬於武功大夫、後軍統制張俊[5]。由於張俊的推薦,受到康王召見和賞識[6],但此後楊沂中仍在張俊麾下任職。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從破任城賊李昱,加閣門祗候[7];二年(1128年)從破嘉興賊徐明,遷遙郡榮州刺史[8];三年(1129年)從定苗劉兵變,遷遙郡貴州團練使,授神武右軍中部統領[9];四年(1130年)參與明州之戰,遷遙郡文州防禦使、神武右軍中軍統制[10];紹興元年(1131年),參與鎮壓叛變的右武大夫忠州防禦使、舒蘄光黃鎮撫使、兼知舒州李成[11],遷遙郡密州觀察使[12]

掌管禁軍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中侍大夫密州觀察使神武右軍中部統制楊沂中被任命為神武中軍統制,兼提舉宿衛親兵[13]。於時神武中軍只有三千人,楊沂中沙汰老弱,招募勇壯,半年之內使其得到較大改觀[14]

紹興三年(1133年),平定嚴州賊繆羅,除帶御器械,加遙郡保信軍承宣使,兼權殿前司公事[15]

紹興五年(1135年),兼權主管殿前司公事,兼權發遣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16],以神武中軍為殿前司軍,正式改為禁軍番號[17]

大敗偽齊

紹興六年(1136年),遷正任密州觀察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18],率萬人救援少保、保靜、寧武、寧國軍節度使淮南西路太平州宣撫使劉光世[19],在藕塘之戰中大破偽齊,生擒萬餘人,俘獲船數百艘,車數千輛[20],以功遷保成軍節度使殿前都虞候、主管殿前司公事[21]

濠梁戰敗

紹興七年(1137年),楊沂中任淮南西路制置使(淮西制置使),朝廷準備讓他撫定酈瓊各軍,後來沒有成行。紹興九年(1139年),遷任殿前副都指揮使。

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背盟入侵河南,朝廷命令楊沂中任淮北宣撫副使,率兵到宿州,以步兵退屯於泗州。金國派人送假情報說敵騎數百屯於柳子鎮。楊沂中打算前往攻擊,有人認為不可,他不聽。留王滋、蕭保率一千騎兵守衛宿州,自率五百騎夜襲柳子鎮,黎明時,沒有見到敵人而回。金軍以精兵埋伏在楊沂中歸路上,楊沂中知道這一情況,於是橫衝潰散。參議官曹勛不知道其是死是活,上報朝廷,朝廷震恐,於是下令暫且退保泗州。不久後,楊沂中自壽春渡淮河回到泗州,人心才安定下來。同年冬,他率兵返回臨安行在。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將完顏宗弼恥於順昌之敗,又謀南侵。朝廷詔令各地大軍集結於淮西以等待敵人。於是楊沂中率領殿前司兵三萬人戍守淮河,同金軍在柘皋展開激戰,擊敗金軍。當時張俊任宣撫使,楊沂中任副使,劉錡任判官,王德任都統制,田師中、張子蓋任統制官。金軍以拐子馬在兩翼掩護前進,楊沂中說:「敵軍依仗弓矢,我有辦法對付它。」讓萬人手持長斧,如城牆而進,各軍鼓譟奮擊,金軍大敗,退屯紫金山,此戰,損失將士九百人,金軍死傷數以萬計,而濠州之圍依然未解。

張俊與楊存中、劉錡先議班師。會有人告往濠州之路已通,俊謂劉錡曰:『吾欲與存中屯淮上,撫濠梁國民,取宣化還金陵,存中則渡瓜洲還臨安。』次日,張俊命二人行動。諜報金人急攻濠,張俊倉忙退,邀劉錡於黃連埠會合,距州六十裏,聞濠州城已陷,召存中、劉錡議之。劉錡謂存中曰:『應奈何?』存中曰:『不過一戰,汝與張太尉在後,吾當居前而攻之。』劉錡曰:『本欲救濠,而今濠州既陷,進無所依,士卒思歸,士氣已沮,戰乃危道。不如退兵據險,等敵去,複謀對策。』眾皆曰:『好。』於是三人鼎足立營,使人候,告之曰:『賊已去。』張俊欲自立功,謂劉錡勿往,而令存中與德至濠州也。陳列未定,城中煙出,金人所伏騎兵萬餘人分兩翼而出。存中回首謂德曰:『如之何?』王德對曰:『吾為小將,安敢預言?』存中執鞭麾軍曰:『然則歸。』諸軍以為令其走,於是散亂南奔,無複行紀,金人在後追多。過一日,韓世忠率兵至,而不及矣。存中乃自宣化渡江歸行在。加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兼領殿前都指揮使,蓋賞柘皋勝之功,而免濠梁敗之罪。

Remove ads

封爵罷職

紹興十二年(1142年),經高宗賜名,楊沂中改名為楊存中。宋徽宗棺槨下葬永固陵,命令楊存中都護。事畢後,拜少傅,以保傅管軍,自楊存中開始。

紹興十四年(1144年),楊存中請求到太學拜謁先聖,高宗說:「學校既興,武將也應知崇尚,如漢朝羽林士都精通《孝經》,更何況其他呢?」

紹興二十年(1150年),楊存中被封為恭國公。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拜為少師,地位視同樞密使。楊存中由於凡是軍事重地都有統制官,唯獨荊、襄地區沒有,請示朝廷,於是才在荊南、襄陽設諸統制。

楊存中在殿中共二十五年,權力恩寵日盛,太常寺主簿李浩、敕令所刪定官陸游、司封員外郎王十朋、殿中侍御史陳俊卿相繼諫言。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楊存中被罷為太傅、醴泉觀使,進封同安郡王,賜玉帶,朔望時入朝。

不願議和

當時金主完顏亮有南侵的意圖,楊存中進呈備敵十策。步軍司統帥趙密暗中謀劃奪取楊存中兵權,因此指責楊存中是喜功生事。楊存中聽說後,上奏請求免職,趙密最終取代了他。不久,邊防風聲日益緊急,九月,詔令楊存中任御營宿衛使。劉汜在瓜洲戰敗,朝廷命令楊存中前往京口,作為守江之計。虞允文從採石來同他會合,楊存中同他齊心協力抗拒敵人,金軍沒能渡江。完顏亮死後,楊存中同虞允文乘輕舟渡江觀察敵情。當金人請求和解時,楊存中上奏等到彼得新主之命,不要急忙答應。

高宗到建康,詔令楊存中護衛,並對宰相說:「楊存中唯命是從,忠貞不二,是我的郭子儀。」金朝使節又來請和,楊存中請求在江口把他拘留,移書審問,如能歸還我的民眾、交歸舊土、減少歲幣,恢復原白溝疆界,雙方結為兄弟之好,像這樣才能同金和議;否則,請求斬殺使者,急圖恢復。恰逢高宗回駕,任命楊存中為江淮、荊襄路宣撫使,但遭到文臣反對,這一任命於是作罷。不久,楊存中依舊奉祠。

隆興元年(1163年),官軍在符離潰敗,朝廷又任命楊存中為御營使。隆興二年(1164年),金軍再次入關,朝議割讓四川的和尚原給金國。楊存中入對說:「和尚原,是隴右藩籬要害之地。敵人得到它,就可以睥睨漢川;我們得到它,就能夠下兵秦雍。以前議論給予金國,吳璘力爭不從。如今吳璘在遠方,來不及知道。我如不說,不僅有負陛下,也有愧於吳璘。近來,王師盡出精銳而後才得到這塊地方,希望不要放棄。」

不久,金軍又攻淮甸,詔令楊存中同都督江、淮事。湯思退被罷免後,升任都督,楊存中入宮辭謝,孝宗賜座,並賜給玉鞍勒。當時諸軍各自守衛自己轄區,不能互相協同,楊存中召集諸將進行協調,於是才互相應援。孝宗親自寫信賜他說:「諸將協同和睦,互相策應,是你的功勞。」恰逢金軍已深入南下,朝廷計議準備捨棄淮河保衛長江,楊存中堅持不可,才作罷。金軍在揚州,有人勸楊存中派兵攻打。楊存中不敢渡江,只是臨江固壘以防敵軍。金軍不久請求恢復和好。

Remove ads

班師去世

乾道元年(1165年),楊存中班師,朝廷加他為昭慶軍節度使,再次奉祠。當時興起屯田,楊存中將自己在楚州的私田三萬九千畝獻出。

乾道二年(1166年),楊存中去世,時年六十五歲。以太師身份致仕,被追封為和王,諡號「武恭」。高宗追念舊臣,為他流淚,贈錢十萬。

乾道八年(1172年)八月一日,孝宗親題楊存中神道碑額為「安民定功翊運忠德之碑」。

高宗依靠諸將,對楊存中眷顧尤其深厚,曾經說:「我對楊存中,撫綏勝過對我的子弟」。濠、廬之戰,親筆告誡他說:「如不前進,當以軍法論處」。趙密代替他統帥殿前司,高宗就例舉唐朝宰相崔佑甫奪取宦官王駕鶴神策軍兵權之事,以事先警戒大臣。等到此事安定後,高宗又說:「楊存中被罷免,我三天晚上睡不安寢」 。

後事

延伸閱讀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367》,出自脫脫宋史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