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查理斯·巴貝奇
英國數學家,哲學家,發明家和機械工程師(1791-1871)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查理斯·巴貝奇,FRS(英語:Charles Babbage,1791年12月26日—1871年10月18日),英國數學家、哲學家、發明家兼機械工程師。由於提出了差分機與分析機的設計概念(並有部份實做機器),被視為電腦先驅。
1828年至1839年,巴貝奇曾在劍橋大學擔任魯卡斯教授。 除了數學和計算機之外,巴貝奇也是當時重要的經濟學者之一。 他還參與了一些政治活動,但是這方面頗不成功。
Remove ads
生平

巴貝奇的出生地點具有爭議,然而依據《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他最可能出生於英國倫敦瓦爾渥斯路克羅斯比巷(Crosby Row)44號。[1]如今在拉崁街(Larcom Street)與瓦爾渥斯路的交叉口,設有一塊藍色牌匾記念此一事件。[2]
巴貝奇的父親是銀行家。由於他父親寬裕的的資金,使得他能夠在初級教育階段就接受幾個學校和教師的指導。在8歲左右的時候為了能從一個致命的高燒中康復,他被送到一個鄉村學校。
1810年10月,巴貝奇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3]他已經自行研修現代數學的某些部分,[4]讀過羅拔·伍特浩斯、約瑟夫·拉格朗日及瑪利亞·阿涅西等人的著作。因此,他對劍橋的格式代的數學教法頗感失望。[1]
1812年,巴貝奇、約翰·赫歇爾、佐治·皮科克與幾位朋友共同組成分析學會,他們也與愛德華·萊恩親近。[5]身為一個學生,巴貝奇也參與其他社團,例如從事於探索超自然現象的鬼魅俱樂部、專注於協助成員釋放身心的抽離者俱樂部,而且都相當投入。[6][7]
同年巴貝奇轉學至劍橋大學彼得學院。[3]在那裏他成為優秀的數學家,但並未因此在畢業時獲獎。1814年,他未試而獲得學位。他曾在為一篇論文辯護時被認為有公開褻瀆神明之舉,但未知是否因此而未參加考試。[1]
Remove ads
設計電腦



巴貝奇設計計算機器的基本想法是利用「機器」將計算到印刷的過程全部自動化,全面去除人為疏失(如:計算錯誤、抄寫錯誤、校對錯誤、印製錯誤等)。而差分機一號(Difference Engine No.1)則是利用N次多項式求值會有共通的N次階差的特性,以齒輪運轉,帶動十進位的數值相加減、進位。
差分機一號(Difference Engine No.1)由英國政府出資,工匠Joseph Clement打造,預計完工需要25,000個零件(大致均分在計算和印刷兩部份),重達4噸,可計算到第六階差,最高可以存16位元數(相當於千兆的數)。但因為大量精密零件製造困難,加上巴貝奇不停地邊製造邊修改設計,從1822到1832年的十年間,巴貝奇只能拿出完成品的1/7部份來展示,不過差分機運轉的精密程度仍令當時的人們嘆為觀止,至今依然是人類踏進科技的一個重大起步。
巴貝奇不斷延後完成期限的嚴重超支(英國政府在1842年的最後清算發現整個計劃一共讓國庫支出了£17,500)、製作過程不斷修改設計、時常與克里門發生衝突等諸多原因,讓完整的差分機一號一直未能完成,一萬兩千多個還沒用到的精密零件後來都被熔解報廢。
失去了政府的資助後,巴貝奇仍繼續工作,設計一台更為複雜的機器——分析機。這台機器本有希望成為真正的電腦,可以執行包含「條件」、「循環」陳述式的程式,有暫存器用來儲存資料,不過同樣沒有完成。
差分機二號(或稱大型差分機)在1849年設計出來,卻在有生之年只實作了很小一部分。這台機器可以進行相當複雜的數學計算,具有31位元精度。
其它成就
在1824年,查理斯因為發明了數學和天文的表格計算工具,獲得了皇家天文學會金獎。
在《論機械和製造業的經濟》,巴貝奇描述了現在被稱作巴貝奇原則的觀點,即由分工引起的一些優勢。巴貝奇注意到高技能的(通常也是高薪水的)工人花費一部分他們的時間執行「低於」他們技能層次的任務。如果勞動過程能被分配給幾個工人,就可以只安排高技能的任務給高技能(高成本)的工人並且留下其他工作任務給低一些技能(低一些薪水的)工人,因此減少勞動力成本。這個原則被卡爾·馬克思批評,他認為這會導致勞動力隔離和增加異化。巴貝奇原則與費德歷·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的假設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後者較為知名, 但事實上巴貝奇原則比泰勒更早將科學概念引進管理學中[8]
第二個差分機的製造
第二個差分機在1849年設計出來卻在有生之年只實現了很小一部分。這台機器可以進行相當複雜的數學計算,具有31位元精度。
電腦博物館董事長Shustek說,英國政府資助了他的早期工作,期望以此獲得更高精度的導航、科學和工程數據,儘管巴貝奇很聰明,卻沒能夠將其實現。「他的失敗並非技術問題,而是管理。一個大問題是,總在半路他又有了新想法,在進行工程專案時不得不學會說『不』這正是我們現在做的。」
1871年,巴貝奇在怨恨失望中去世,甚至《泰晤士報》在訃告中還嘲笑了他的失敗。
家庭
1814年1月25日,查理斯·巴貝奇在聖麥可教堂(St. Michael's church)與佐治亞娜·惠特莫爾(Georgiana Whitmore)結婚。1827年,查理斯的父親、妻子和他其中的一個兒子死後,查理斯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歐洲旅行。查理斯與佐治亞娜共育有8個子女,其中只有4個長到成年,包括邊傑明·赫謝爾、佐治亞娜·惠特莫爾、杜加爾德·布羅姆黑爾德(Dugald Bromheald)及亨利·普里弗斯特(Henry Prevost)。
- 邊傑明·赫謝爾·巴貝奇(1815年8月6日出生)
- 查理斯·惠特莫爾·巴貝奇(1817年1月22日出生)
- 佐治亞娜·惠特莫爾·巴貝奇(1818年7月17日出生)
- 愛德華·史超域·巴貝奇(Edward Stewart Babbage,1819年12月15日出生)
- 法蘭西斯·莫爾·巴貝奇(Francis Moore Babbage,1821年6月1日出生)
- 杜加爾德·布羅姆黑爾德·巴貝奇(1823年3月13日出生)
- 亨利·普里弗斯特·巴貝奇(1824年9月16日出生)
- 亞歷山大·佛比斯·巴貝奇(Alexander Forbes Babbage,1827年出生)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