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柯氏廣頭地渦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柯氏廣頭地渦蟲
Remove ads

柯氏廣頭地渦蟲學名Bipalium kewense)是一種廣泛分布的大型掠食性渦蟲[1]。由於它的半月形頭,它有時被稱為「笄蛭渦蟲」、「雙髻扁形蟲」或「鎚頭渦蟲」[2],但這個名字也被用來稱呼其他廣頭地渦蟲科的物種。

快速預覽 柯氏廣頭地渦蟲, 科學分類 ...
Remove ads

簡介

Thumb
柯氏廣頭地渦蟲的頭部照片

柯氏廣頭地渦蟲是一種體型非常長的陸生渦蟲。 標本中有體長達到20公分長者, 但實際上還可以更長。柯氏廣頭地渦蟲頭部為半圓形,呈淡紫褐色,具有一對耳形突,頸上有一對狹窄的深色橫斑,背部具5條縱線(1條位於背部中間,2條位於側邊,2條位於邊緣),腹部亦有兩條縱線。

分布

柯氏廣頭地渦蟲原產於東南亞,但目前已分布於全世界。散播的媒介可能是經藉由國際植物貿易,因為此物種經常在盆栽中發現。[3][4]

此種類第一次發現是在1878年的英國英國皇家植物園(Kew Park),因此命名為 kewense[5]

食性

柯氏廣頭地渦蟲是食肉動物,為已知的蚯蚓捕食者。它利用肌肉運動和毒素固定獵物,然後用它的咽喉將獵物與蚯蚓的身體連接起來,開始消化。消化過程似乎至少有一部分是使用一種膠原蛋白分解酶進行的體外消化。[6]

毒性

柯氏廣頭地渦蟲是少數已知會產生河豚毒素的陸生無脊椎動物之一,這是一種導致癱瘓的神經毒素。這種毒素有可能幫助渦蟲制服獵物,並保護它免受掠食者的傷害。[7]

生殖

雖然所有的廣頭地渦蟲都是雌雄同體,但柯氏廣頭地渦蟲很少被觀察到使用有性繁殖作為主要的繁殖手段。[8]譬如在溫帶地區,柯氏廣頭地渦蟲主要行斷裂生殖 。 儘管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渦蟲有有性生殖行為,仍有在少數個案中有發現卵。 在發現的卵囊中,有幾個和B.adventitium(另一種廣頭地渦蟲)的卵具有相同的特徵,包括顏色和潛伏期。孵出來的後代也和B.adventitium相似。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