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概念設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概念設計(英語:Conceptual design)指在項目、產品或系統的早期開發階段所進行的高層次、抽象化設計過程。其目的是在正式投入詳細設計前,明確主要目標、功能需求與核心思路,為後續階段提供總體構架和指導方針。概念設計可能包括介面體驗、程序以及策略上的設計。概念設計是要瞭解客戶的需求,以及如何用產品、服務及過程滿足其需求。概念設計常見的產出是概念草圖以及模型[1]。概念設計通常運用於工業設計建築設計軟件開發、工程項目以及用戶體驗設計等多個領域。

通常,產品開發過程可以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概念設計、詳細設計與生成設計,也有學者將其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明確任務、概念設計、結構設計和詳細設計。[2]總之,在工程設計中,概念設計是產品開發過程中的核心階段,其目的是產生創造性的設計構想或設計概念,其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經驗性和不確定性的設計過程,決定了產品全生命周期總成本的 70%-80%[3],並且形成的概念方案對產品的創新性、合理性等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Remove ads

概念設計定義

Pahl德語Gerhard_Pahl和 Beitz定義概念設計為:在明確設計任務後,通過抽象化來認識問題的本質,建立功能結構模型,尋找適用的作用原理及其組合,求解出產品的概念方案。[2]

French定義概念設計為:描述設計問題,並以設計方案的形式提出眾多解的產品設計階段。[4]

概念設計理論

概念設計的理論研究主要圍繞設計的基本規律、原理及設計認識論展開,並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面向不同產品與領域的設計方法體系。研究者通常從心理學知識管理系統科學等多學科視角,對如何在概念階段最大化激發創新潛力、應對不確定因素進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方法論,為概念設計提供理論支撐。

  •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又稱「發明問題解決理論」或者是直接音譯成為「萃智理論」,由蘇聯發明家格寧里奇·阿奇舒勒(Genrikh Altshuller)基於對大量專利的研究而形成。[5]TRIZ提供了一套系統化的工具和原理,用於發現和解決創新過程中的技術矛盾與物理矛盾,幫助設計者在概念階段提出具有高創新度的方案。
  •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亞歷克斯·奧斯本英語Alex_Faickney_Osborn於20世紀中期提出的一種創意思維方法,鼓勵團隊成員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出大量想法,再進行整合與篩選。頭腦風暴法強調自由聯想和推崇多樣性,避免過早批判與否定,從而激發更廣泛的設計思路。
  • C-K理論法語Théorie_C-K(C-K Theory)既是一種設計理論,也是一種設計推理的理論。它將設計推理定義為一種擴展過程的邏輯,即一種用於組織生成未知對象的邏輯。是一種全面的、形式化的設計理論,且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設計領域或設計對象,而且在統一的理論框架內解釋了發明、創造和發現與設計過程的關係。
  • 質量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是一種系統化的方法,用於將用戶或市場需求與產品或服務的技術特性相互關聯,以確保設計或開發工作能夠緊密圍繞實際需求展開。QFD方法於20世紀60年代由日本的赤尾洋二日語赤尾洋二發明,並在三菱重工業豐田汽車公司等企業率先嘗試,並在1980年代由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豪瑟英語John_R._Hauser(John R.Hauser)和唐·克勞辛(Don Clausing)在美國進一步推廣。
Remove ads

概念設計模型

概念設計模型研究則集中於對過程模型和推理模型的構建,以規範和支撐各類設計方法在實踐環節的落地執行。通過對概念設計活動進行結構化和可視化描述,研究者能夠更好地管理需求、功能、約束、資源等要素,並在迭代過程中不斷優化與驗證創新方案。

  • 雙鑽模型英語Double_Diamond_(design_process_model)(Double Diamond)由英國的設計委員會英語Design_Council於2004年提出,將設計過程分為發散—收斂兩次循環,包含發現(Discover)、定義(Define)、開發(Develop)和交付(Deliver)四個階段,該流程改編自匈牙利裔美國語言學家貝拉·巴納錫於1996年提出的發散-收斂模型。[6]
  • 功能-行為-結構模型英語Function-Behaviour-Structure ontology(Function-Behaviour-Structure model)由John S. Gero等人在設計理論研究中提出,強調從「功能(Function)—行為(Behavior)—結構(Structure)」的多層次視角來理解和描述設計過程。強調在設計過程中通過反覆的「定義功能—推導行為—生成結構—評估并迭代」的循環來逐步細化方案,並通過對比期望行為與實際行為來進行調整。[7]
  • 質量屋模型(House of quality,HoQ)是QFD方法中最具代表性和常用的一種可視化模型,它藉助圖表的方式,將「用戶需求」與「技術特性」及「競爭對標」整合在一張「屋」形矩陣中呈現,因形似房屋而得名

輔助概念設計工具

在概念設計段,設計者需要快速生成、交流和評價各種創意與方案。為此,學術界與工業界開發了多種方法論與軟件工具,幫助團隊從抽象的功能需求逐步過渡到可行的概念模型。以下列舉常見的工具和方法類型:

  • 思維導圖(Mind Map)是一種用圖像整理信息的圖解工具,通過中心主題發散的形式組織觀點或信息,適用於整理複雜需求、構建概念框架。它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現人們的想法,如引題式、可見形象化式、建構系統式和分類式。
  • 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是一種基於人工智能的知識庫和推理機制,能夠在特定領域模擬專家決策過程。在概念設計階段,專家系統可協助進行需求分析、概念生成與方案篩選等任務。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