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入侵巴拿馬
巴拿馬戰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國入侵巴拿馬是1989年12月美國對巴拿馬發動的入侵行動,美國對此一行動的代號為「正義之師行動」或譯作「正義事業行動」[5](Operation Just Cause)。巴拿馬運河條約簽訂後十年,即1989年12月,美國總統佐治·夏拔·華克·布殊在任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美國陸軍突擊隊突襲巴拿馬,迅速贏得勝利,並且俘虜了當時巴拿馬的事實上最高領導人、獨裁者曼紐·諾瑞加,解散了巴拿馬國防軍。

Remove ads
背景
美國長期在巴拿馬運河區建立了眾多軍事基地,並保持大量駐軍。1977年9月7日,美國總統占美·卡特與巴拿馬事實上最高領導人奧馬爾·托里霍斯將軍簽訂巴拿馬運河條約。條約規定,美國將於2000年轉交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給巴拿馬。雖然巴拿馬政府將對運河實施管理權,但美軍軍事基地仍將保留,而且美國要求運河對美國船隻開放作為轉交控制權的條件之一。在條約簽訂時期,美國與巴拿馬的諾瑞加將軍保持着良好的關係。諾瑞加自1967年始就向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情報。[6]
1983年諾瑞加透過政變迫使當時軍事領導人魯文·達里奧·帕雷德斯(Rubén Darío Paredes)退休,自任國防軍總司令,實際掌握軍政大權。1989年5月總統大選開票統計結果,反對黨聯合推舉之總統候選人吉列爾莫·恩達拉獲得選舉勝利,但諾瑞加宣布選舉無效,同年9月美國對巴拿馬實行經濟制裁,12月15日諾瑞加宣布巴拿馬與美進入戰爭狀態,自任國家元首。
1989年12月20日,以保護美國僑民,保護民主選舉和打擊販毒的名義(巴拿馬當時為國際販毒的一大洗錢中心),美國總統喬治·夏拔·獲加·布殊下令27,000名美軍展開對巴拿馬代號「正義之師作戰」的軍事行動,以推翻諾瑞加的軍事獨裁政權,讓在之前選舉中勝選的恩達拉就任總統。
Remove ads
過程



當地時間12月20日凌晨1點鐘,美國開始軍事入侵巴拿馬時。此次行動總共有27,684名美軍和300多架飛機參加[7]。而他們面對的是總數為16,000名士兵的巴拿馬國防軍。美軍行動的首要目標是佔領戰略設施。美軍在攻擊巴拿馬國防軍的總部時,引發了一些火災,令巴拿馬市中心的大部分毗鄰地區和人口稠密的居民區被嚴重燒毀。據目擊者說,這些火災是美國士兵故意放火焚燒的,為的是迫使巴拿馬國防軍軍人離開藏匿地方。[8]
美國陸軍、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參加了正義之師作戰。地面部隊由第5步兵師的第6步兵團,第18空降團,第82空降師,第16憲兵旅,第7步兵師,第75突擊兵團,一個聯合特別行動隊,密蘇里州國民警衛隊的第1183憲兵連,第193步兵旅,第805步兵團,第539工兵營和第二輕型裝甲偵察營等部隊組成。

巴拿馬國防軍擊落了兩架美軍特種作戰直升機,並迫使一架AH-6輕型偵察直升機墜落在巴拿馬運河裡。
美軍的行動造成至少200多名巴拿馬平民死亡,300多名士兵陣亡[9]。
在戰鬥開始後的幾小時,巴拿馬反對派政治人物恩達拉在美國羅德曼海軍基地宣誓擔任巴拿馬新總統。諾瑞加見大勢已去,便逃入梵蒂岡大使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不給他避難權,但也不同意把他交給美軍,美軍隨即包圍梵蒂岡駐巴拿馬大使館,並用高音喇叭不斷騷擾大使館,數日後,窮途末路諾瑞加主動向美軍投降。[9][10]
諾瑞加於1990年1月3日向美軍投降,結束了在巴拿馬21年的軍人獨裁統治。諾瑞加投降後立刻被押往佛羅里達州,面臨被起訴和被關押。
隨後,美國政府協助巴拿馬重新施行選舉,並聲稱重新給予當地媒體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國家管理權漸漸和平過渡到公民政府的反對派政治人物手中。[11]受到美國的庇護巴拿馬親美派吉列爾莫·恩達拉成為巴拿馬總統組建新政府。
影響
美國入侵巴拿馬原本的目的是為了保住美國對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諾瑞加原先是美國中情局扶持的獨裁者,卻被美國前總統布殊稱為「美國人的流氓」[9]。此次入侵引起不少拉丁美洲國家的反對,懷疑美國想藉機推翻條約而不歸還運河。1995年,在巴拿馬簽訂條約保證運河永久中立化後,美國如期於1999年12月31日中午將巴拿馬運河正式移交巴拿馬政府,並由巴拿馬運河管理局接掌運河,如今運河仍是巴拿馬最主要的稅收來源之一。巴拿馬現時是巴拿馬運河的管理國,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商業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12]
時間線
1987年9月
1987年11月
- 美國參議院決議削減對巴拿馬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巴拿馬通過限制美軍存在的決議。
1988年2月
- 諾瑞加因毒品相關指控被起訴。美軍開始制定在巴拿馬的應急行動計劃("藍勺行動"方案)。
1988年3月
- 3月15日:美軍啟動四輪部署中的首輪行動,增援美國駐巴拿馬設施的安全防衛。
- 3月16日:巴拿馬國防軍軍官試圖發動政變推翻諾瑞加。
1988年4月
- 4月5日:增派美軍部署以加強安全防衛。
- 4月9日:"巴拿馬聯合特遣部隊"啟動運行。
1989年5月
- 5月7日:巴拿馬舉行大選;反對派聯盟計票顯示其候選人吉列爾莫·恩達拉以3:1優勢擊敗諾瑞加支持的候選人卡路士·杜克。兩天後諾瑞加宣布選舉無效。
- 5月11日:布殊總統向巴拿馬增派1900名作戰部隊("尼姆羅德舞者行動")。[14]
- 5月22日:美軍實施護衛行動以維護機動自由。為達成此特定目的,額外運輸部隊多次從美國本土基地往返巴拿馬基地。
1989年6月-9月("尼姆羅德舞者行動")
- 美軍展開聯合訓練與機動自由演習("沙蚤行動"和"紫色風暴行動")。為達成此特定目的,額外運輸部隊持續在美國本土與巴拿馬基地間往復調度。
- 1989年10月("尼姆羅德舞者行動")
- 10月3日:效忠諾瑞加的巴拿馬國防軍挫敗第二次政變企圖。
1989年12月
- 12月15日:諾瑞加自稱巴拿馬領導人,宣稱美國已對巴拿馬進入戰爭狀態。
- 12月16日: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尉遭巴國防軍射殺,另有一名海軍上尉及其夫人遭拘禁虐待。
- 12月17日:美國國家指揮當局下令執行"正義事業行動"。
- 12月18日:美軍中尉擊斃巴國防軍軍士;南方聯合特遣部隊先遣隊部署到位;參謀長聯席會議確定D日/H時為12月20日凌晨1:00。
- 12月19日:美軍完成戰備動員並投入行動。
D日:1989年12月20日
- 美軍展開巴拿馬入侵行動。此戰役設定有限軍事目標,南方聯合特遣部隊依據"90-2計劃"需達成:保護美國公民生命安全及關鍵場所設施、擒獲諾瑞加並移交司法機構、瓦解巴國防軍、摧毀其指揮系統、支持美國承認的巴拿馬政府重建、改組巴國防軍。主要軍事行動持續至12月24日。
- 參謀長聯席會議下令執行「促進自由行動」。
1990年1月3日(D日+14天)
- 諾瑞加在巴拿馬城向美軍投降。
1990年1月31日(D日+42天)
- "正義事業行動"結束。
- "促進自由行動"正式啟動。
1994年9月(D日+約4年半)
- 「促進自由行動」結束。[15]
參見
- 《正義事業行動(電影)》:一部2019年的巴拿馬動作戰爭歷史劇情片,背景設定在奇里基區,講述了一名軍官、一名漁夫、一名美國商人、一名妓女以及一個試圖阻止朋友參戰的年輕人,在美國入侵巴拿馬期間掙扎求生的故事。
-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一款2012年以該入侵行動為背景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
- 《入侵(2014年電影)》:一部2014年的巴拿馬紀錄片。
- 《巴拿馬騙局》:一部由伊利沙伯·蒙哥馬利解說、於1992年獲得奧斯卡獎的紀錄片。
- 巴拿馬-美國關係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