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武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武洛,位於臺灣屏東縣里港鄉茄苳村,指稱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聚落。歷史上曾有臺灣原住民馬卡道族古部落武洛社[1]。武洛是六堆多處聚落的起源地,包含美濃高樹大路關等處[2],在台灣客家人拓墾史佔有重要地位。

歷史

武洛之名稱可溯至平埔族群鳳山八社武洛社。而據伊能嘉矩考據,清朝康熙時期的番界線位於武洛[3]康熙初期(1706年左右),來自廣東潮州鎮平(今蕉嶺縣)、程鄉(今梅縣)為主的客籍移民,包括姓氏,向平埔族群武洛社人承租土地開墾,墾成了下武洛庄,是當時屏東平原最北端的客家聚落[4]。除了下武洛莊外,主體為來自漳州閩南人也逐步進入開墾上武洛莊,兩莊鼎盛時達兩千餘戶[5]乾隆年間設有武洛汛,駐兵數名。

由於水患頻繁的發生、又遭受周圍福佬人、原住民族群威脅等因素,武洛的客家人不斷向外尋找新的土地開拓。乾隆元年(1736)右堆統領林桂山、林豐山兄弟,率領武洛莊族人共十六姓開墾瀰濃(今高雄市美濃區)。[6]部分居民在乾隆初年(1737年左右)往東移墾成大路關莊(今高樹鄉廣福村)[7]。乾隆三年(1738)原居武洛庄十八姓人家因東北方船斗莊東振租館招佃墾荒,乃移墾成東振新庄(今高樹鄉東興村)。

右堆的客家人以武洛為最早的根據地,持續往東方、北方開墾,許多居民他遷,武洛的規模反而縮小。瀰濃在乾隆年間移民漸多、戰鬥與防禦漸強後,逐漸取代武洛成為六堆中右堆的主要聚落。[8]咸豐年間始建信仰中心福德祀(今福安宮),祭祀伯公[9]。而至乾隆後期,屯番制將武洛社族人遷離此地,自此武洛幾無平埔族的存在。

西元1830年,規模較大的上武洛因水患廢莊,多數上武洛居民遷出而成新聚落,名為庄仔地(今里港鄉載興村)。故今日的武洛指稱的是客家村莊下武洛[10]。武洛在日治時期原屬阿猴廳港西上里武洛莊,後隸於高雄州屏東郡里港庄武洛。戰後武洛被劃歸為里港鄉茄苳村,為該鄉唯一的客家聚落,目前武洛約有一百多戶,人口約為400人(2013年)[11],約六成為鍾姓,另有等較大姓氏[11]。也因武洛周圍都是閩莊,當地的客家話混合了部份的閩南語成分,成為一種特殊腔調的客語方言島,稱為客家話武洛次方言。居民通行這種特殊的客語,也說閩南語[12][13]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