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比較文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比較文學(法語:littérature comparée),是以「異文化理解」為核心的跨領域研究。比較文學並非以單純的方式研究文學,而是積極(有時有些混雜的)吸納各個領域的理論。[1]
歷史
1830年左右,比較文學的概念在法國被提出。1896年,里昂大學文學部首次設立比較文學系,設立者是 Joseph Texte (1865-1900)。
比較文學最初在法國誕生時,具有輔助「各國文學」的性質。十九世紀歐洲「民族國家主義」興起,以單一民族建立單一國家為政治理想,隨後各國陸續建構「各國文學史」作為國家精神認同的保障。而當聚焦於作家如何受外國文學影響、進行何種接受時,此領域便稱為比較文學。[2]
1910年,Fernand Baldensperger 在巴黎大學開設了比較文學講座,1925年,比較文學成為該所大學的一門學科。1921年,大學期刊 Revu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 《比較文學評論》創刊(Hazard & Baldensperger, 1921-),第一本成熟的比較文學教科書《比較文學》(van Tieghem, 1931)於1931年出版。這兩本刊物的出版標誌着法國比較文學學派的形成。19世紀中期,法國學者 伊波利特·泰納 、 費爾南·布勞岱爾 等人建構了以「概念的影響」為關鍵詞的比較文學。以探索原文、闡明國際影響關係等實證研究為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被納粹佔領,《比較文學評論》的運營遷往英國,促進了國際合作。[3][4]
1940年代和50年代,一場名為「新批評」的運動主導了美國文學研究。新批評謹慎地忽略作品的外部影響,透過深入的文本細讀來關注作品的美學。在美國活動的比較文學學者傾向接納這個概念,指摘法國學派過於偏向實證主義,後發展成美國比較文學學派。這種指摘在法國比較文學學者中也愈演愈烈。同時在法國,羅蘭·巴特在 Sur Racine 《論拉辛》等著作中,嘗試運用精神分析學和普通語言學的分析方法來解讀拉辛,從而形成了與實證文學史截然不同的路徑。北美的批評和法國文學研究的新趨勢促使法國比較文學發生了變化。這一時期,比較文學轉型為現代意義上的一般 · 比較文學。「概念的影響」曾是二十世紀初比較研究者方法論的核心,如今卻已近乎完全被摒棄,這顯示昔日的比較文學與當代比較文學存在本質差異,過去的比較文學研究模式已被超越。 [5]
1950年代以來,國際學術論壇的舉辦促進了各國研究流派的交流。於1928年成立的近現代文學史國際委員會,在1930年代至50年代舉辦了5次國際論壇,促成了1955年國際比較文學學會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litterature comparee, AILC) 的成立。同時期法國比較文學學會 (Societe nationale frangaise delitterature comparee, SNFLC) 設立,歷經章程與名稱多次變更後,於1973年正式更名為現今的法國一般與比較文學學會(Société française de littérature générale et comparée, SFLGC)。
Remove ads
相關系所
附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