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毛澤東最後的革命
书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毛澤東最後的革命》(英語:Mao's Last Revolution),馬若德和沈邁克著文化大革命通史著作,2006年出版。中譯本於2009年出版。
評價
- 沈邁克自評:「這本書將是既有敍述方式下第一本,也是最後一本文革通史」。「我希望十年後人們再寫文革,將採用全新敍述方式,能以完全不同的視角為主線,穿起文革期間發生的諸多事件。這才是有震撼力的貢獻。如若十年之後的著作還不能突破我們這種敍述方式,即便再有新材料出現,也只能給我們做腳註!」[1]
- 唐少傑:「此書的翔實在於它既涵蓋了文革歷史的整個過程,又囊獲了文革的各個階段,還更加具體地凸現出毛澤東對文革的獨特作用這一條主線。」[2]
- 董國強:「該書能以傳統的體裁贏得廣泛的讚譽,實有賴於其內容的豐富和麥氏們天才的敍事技巧。」[3]
- 鍾延麟:「本書主要有四方面的特色:一、對文革主事者涉入運動與所負責任的直言不諱;二、對文革作不限單一層次、面向的介紹;三、對文革相關事件中存有爭論、歧異部分之平衡處理;四、使用資料的豐沛與多元。」[4]
- 閻長貴:「這本書從內容講,客觀、全面、系統地用豐富翔實的史料生動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大革命的荒唐性、瘋狂性、殘暴性和殘酷性。迄今為止,它是我讀到的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文革史。」「填補了一些文革研究的空白」。閻長貴寫了《〈毛澤東最後的革命〉一書一些具體史實問題》,準備轉給作者參考。[5]
- 徐海亮:「他們的這部巨著為中國當代史研究,為世界了解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目前我所見到的文革通史中,此書是比較全面和客觀的一部著作。」「作者在收集、涉獵基礎資料方面付出了驚人的努力」。[6]
- 歐陽龍門:「本書對於文化大革命的描述在形式上的嚴謹、內容上的客觀都超過了先前的幾部文革史。」[7]
- 啟之:「此書的譯文堪稱一流。」但有誤譯、誤植之處。[8]
- 何亮亮:「是西方學者研究文革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在國際上也很有影響」,「把文革作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而不是簡單的去肯定或者是否定文化大革命。」[9]
- 范世濤:「可以預計,在相當一段時間裏,該書將是文革史研究者案頭的基本參考書。」「一再援引李志綏的著作,而沒有注意負面的批評,造成不少問題。」[10]
- 何蜀認為,本書涉及群眾造反運動的篇幅不夠,對「一打三反」的論述有偏頗,把廬山會議上的鬥爭稱為「爭寵」是「把嚴峻的政治問題庸俗化」,此外還有一些表述不準確之處。[11]
- 顧訓中提出本書關於上海文革的幾個史實問題。[12]卜偉華提出了本書的幾十個問題。[13]
- 老田:本書想「要證明一個人控制一個全國性的運動」,「最後,作者不得不在承認在自己『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編造一些驚人的說法」。[14]
- 《衛報》記者湯姆·菲利普斯:文化大革命歷史的開創性著作。[15]
- 《經濟觀察報》報道稱,《毛澤東最後的革命》常與《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三卷合稱「文化大革命四部曲」。[16]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