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定陵

宋真宗赵恒的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永定陵map
Remove ads

永定陵宋真宗趙恆的陵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芝田鎮蔡莊村北嶺,為宋陵蔡莊陵區唯一的一座帝陵。永定陵建於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駕崩後。同年十月,宋真宗入葬永定陵[1]

快速預覽 宋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歷史

Thumb
宋真宗趙恆畫像

宋真宗趙恆是宋太宗的第三子,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太宗病逝後繼位。宋真宗在位25年,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於汴京延慶殿駕崩,享年55歲。其子趙禎繼位,是為宋仁宗,劉太后垂簾聽政。二月二十二日,以宰相丁謂為山陵使,翰林學士承旨李維為禮儀使,御史中丞薛映為儀仗使,樞密直學士李及為鹵簿使,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呂夷簡為橋道頓遞使,入內內侍省都知藍繼宗為按行使,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夏守恩為山陵修奉都護,西染院副使盧守懃為都監,入內都知張景宗和押班雷允恭一同協調辦理各項事宜,開始山陵的建造和禮儀的籌備[2]

三月十六日,按行使藍繼宗言:「據司天監定永安縣東北六里曰臥龍岡,堪充山陵」,確定陵址[3]。山陵建造期間,雷允恭和司天監官員邢中和將皇堂向東南移二十步[4],結果導致修建過程中泉水湧出,影響了工程進度[5][6]。六月,雷允恭以「擅移陵穴」與「坐盜金寶」罪被處死,邢中和被流放,山陵使丁謂也因此被貶,改命馮拯為山陵使[7]

山陵修建之初,丁謂奉命上陵名為「鎮陵」。丁謂被貶後,接任的山陵使馮拯因之前三陵名上皆有「永」字,認為該名稱不遵先制。七月六日,詔陵名為永定陵,又因為翼祖陵名定陵,遂將翼祖的定陵追改為靖陵[8]

乾興元年九月二十四日,真宗的靈柩出殯。十月十三日,入葬永定陵地宮[1]

Remove ads

布局

永定陵南北長約1100米,東西寬約720米,布局與宋陵中其他帝陵大致相同,均由上宮、下宮、皇后陵和陪葬墓組成[9]:105

上宮

永定陵上宮地勢較平坦,南部略高於北部,其制度與永熙陵相同[10]。永定陵上宮主要建築的基址目前均有地面遺蹟。

宮城為上宮的核心部分,正中為陵台,現存陵台呈方形覆斗狀,底部邊長52-53米,頂部邊長18-19米,高15.3米。陵台南現有一通墓碑,上刻行書「宋真宗永定陵」,為1943年時任鞏縣縣長李子俊所立。陵台下為地宮,據1992年對永定陵上宮的勘查,其墓道南北長135米,根據墓道底部斜坡的延伸線,推知墓道北端深25米以上,符合《宋史·禮志》中對永定陵地宮「深八十一尺,方百四十尺」的記載[11]。陵台四周為神牆,四面神牆正中均設神門,神門兩側設有門闕,神牆四角設角闕,基址皆由夯土築成。目前各門闕與角闕的夯土基址均有地面遺存[9]:105

宮城以南約140米處為東西兩座乳台,東乳台現存基址東西長17米,南北寬8.5米,高6.3米;西乳台現存基址東西長22.5米,南北寬10-12米,高5.4米。乳台以南約140米處為東西兩座鵲台,兩鵲台東西間距42米,平面呈方形,東鵲台底部邊長11.5-12.5米,高7米;西鵲台底部邊長17.5米,高7.6米[9]:105

1992年對永定陵上宮進行勘探時,在陵台的東南部探測到地下有一個廢棄的墓穴,該墓穴的墓道位於永定陵現墓道東南約35米處,與當年修建山陵時雷允恭擅自將皇堂向東南移二十步的史料記載吻合,可判斷為當時的遺存[9]:105

石像

永定陵上宮的石像現存58件,僅缺兩件上馬石。除東、西、北神門外的門獅外,其餘石像均分列於乳台與宮城南神門之間神道的東西兩側,東西兩列石像生間距42.7米,每列之中石像與石像間的間距為4.1-5.6米,與永熙陵大致相同。永定陵石像的連座和底座四周均有線刻的卷枝牡丹花卉圖案,反映出對細節刻畫的注重[9]:107

永熙陵神道兩側的石像從南向北依次為:

  • 望柱兩件:東西列各一件望柱,位於神道南端,乳台基址以北5.5米處,均為八稜柱身,形制與永熙陵望柱基本相同[9]:107
  • 象與馴象人兩組:東西列各一組,每組包括一件石象和一件馴象人。石象體型龐大,象鼻向內卷,鼻端卷一物似甜瓜,象背上雕飾覆蓮。馴象人立於象北側,長髮捲曲,頭束巾帶,額頭上有花朵裝飾,雙耳戴耳環,上身僅斜披胸巾,下身似着短褲,赤腳[9]:107-108
  • 瑞禽石屏兩件:東西列各一件瑞禽石屏,石屏四面浮雕山石紋,頂部為弧形。瑞禽馬頭禽身,兩翼伸展,尾部做孔雀開屏狀[9]:108
  • 甪端兩件:東西列各一件石甪端,均為昂首行走姿態,尾部盤曲,獨角批鬣[9]:108
  • 馬與控馬官兩組:每組包括一件石馬和兩件控馬官石像,東西各兩組,共有四件馬和八件控馬官。控馬官分列馬頭兩側,頭戴幞頭,每列中靠南的一組控馬官身着寬袖袍服,靠北的一組則着窄袖袍服[9]:108
  • 虎四件:東西列各兩件石虎,均為昂首蹲坐,粗頸,突胸[9]:108
  • 羊四件:東西列各兩件石羊,造型上有所不同。各列中靠南的一件石羊為長頸昂胸,靠北的一件則為短頸體肥[9]:108
  • 客使六件:東西列各三件客使石像,形象各異。東列靠南的客使鬍鬚捲曲,頭上冠頂飾有一伏獸,身着窄袖長袍,手捧寶盒;中間的客使圓臉闊鼻,頭戴高頂帽,雙耳戴耳環,身着窄袖袍,外披披風,手捧犀牛角;靠北的客使為長臉,頭戴圓形花冠,着圓領窄袖長袍,腰間掛有彎刀等物,手捧方形寶物;西列靠南的客使鬍鬚捲曲,纏頭巾,戴耳環,着寬袖長袍,腳穿拖鞋,手捧圓盤,內盛珊瑚狀寶物;中間的客使深目高鼻,頭戴冠,雙耳戴耳環,身穿窄袖長袍,手捧雕花長頸瓶;靠北的客使頭戴圓頂折檐帽,身穿圓領窄袖袍,手抱長頸鼓腹瓶[9]:108-123
  • 武官四件:東西列各兩件武官石像,均表情嚴肅,頭戴進賢冠,冠上有反應官品的梁數,身着寬袖長袍,右手扶劍,左手拄在柄端,劍鞘上無裝飾[9]:123
  • 文官四件:東西列各兩件文官石像,衣着與武官相似,但身體兩側佩玉,身前左側佩長劍,雙手執於胸前。與武官相比,文官的面容較顯年輕[9]:123
  • 南門獅兩件:南神門前兩側各有一件石獅,東西相距23.5米,皆為卷鬣走姿,頸部束革帶,背部搭鎖鏈,胸前系纓穗和鈴鐺。東獅為張口,西獅則為合口[9]:123
  • 武士兩件:南神門外東西各有一件武士石像,身着鎧甲,雙手執[9]:123
  • 宮人四件:南神門內和陵台前各有一對宮人石像,南神門內的一對宮人東西間距7.8米,陵台前的一對宮人東西間距28.2米。宮人皆戴幞頭,身着寬袖長袍,腰間束革帶,手執拂塵[9]:123
Remove ads

下宮

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將下宮設於后陵南側不同,永定陵的下宮位於章獻明肅劉皇后陵的北部,此後的宋陵諸陵均為如此布局。地面上現存一對南門獅,位於劉后陵的北神門石獅以北約52米處,均為張口卷鬣。下宮遺址位於南門獅北的的土崗上,經考古勘探,大體確定永定陵下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70米,東西寬約140米[9]:123

皇后陵

永定陵祔葬章獻明肅劉皇后章懿李皇后章惠楊皇后后陵三座,其中章獻明肅劉皇后陵緊鄰永定陵上宮的西北隅,章懿李皇后陵和章惠楊皇后陵則位於劉后陵以西[9]:123

章獻明肅劉皇后陵

Thumb
章獻明肅皇后畫像

章獻明肅皇后劉氏,野史中稱劉娥,初為宋真宗的妃嬪,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二月冊立為皇后。宋真宗駕崩後成為皇太后,因仁宗年幼,劉太后臨朝稱制長達十一年,為宋朝的第一位攝政皇太后。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劉太后崩逝,享年65歲[12]

因劉太后曾臨朝稱制,其諡號區別於一般皇后的二字,加為四字,諡「章獻明肅」,此後曾臨朝稱制的皇太后諡號均為四字[13]。其陵墓亦區別於皇后的「園陵」,而是和帝陵一樣稱為「山陵」。明道二年三月,仁宗命宰相呂夷簡為山陵使,翰林學士盛度為禮儀使,章得象為儀仗使,權御史中丞蔡齊為鹵簿使,權知開封府程琳為橋道頓遞使,入內內侍押班盧守懃、右班副都知閻文應為山陵按行使,東染院使岑守素為山陵修奉都監,馬軍副都指揮使高繼勛為山陵一行都總管,為章獻明肅皇后修建山陵,籌備喪禮[14]。十月五日,下葬永定陵西北隅[15]

章獻明肅劉皇后陵位於永定陵上宮西北,地面建築現存陵台、西乳台、南神門兩側門闕、東南和西南角闕基址,其乳台南距永定陵宮城的西北角闕約100米。現存陵台高8.9米,底部邊長24米,頂部東西長4米,南北長2米。據《宋史·禮志》中的記載,劉后陵「皇堂深五十七尺。神牆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長六十五步。乳台高一丈九尺,至南神門四十五步。鵲台高二丈三尺,至乳台四十五步」[16]。根據現存門闕和角闕的位置,實測該陵的宮城邊長約為110米,乳台踞南神門65米,大體上與史料相符。地面上現存石像27件,缺少西列的望柱和東列的兩件控馬官。東西兩列石像之間間距38米,每列中石像與石像間距2.4-3米[9]:123-125

Remove ads

章懿李皇后陵

章懿皇后李氏為宋仁宗趙禎的生母,宋真宗駕崩後於永定陵守陵。天聖十年(1032年)進封宸妃,明道元年十二月逝世,享年46歲。次年四月,追尊為皇太后。十月五日,與章獻明肅皇后一起入葬永定陵[17]

章懿李皇后陵位於章獻明肅劉皇后陵西部偏北,兩陵東西距離約600米。該陵的地面建築現僅存陵台和南神門西側門闕的基址,根據四周門獅和南神門宮人的位置,測得該陵宮城邊長約為100米。現存陵台平面略呈方形,底部邊長22.5-23.5米,高7.5米。地面上現存石像26件,缺少兩件望柱、東列的一件控馬官和一件文官。東西兩列石像之間間距37米,每列中石像與石像間距2.6-3.1米[9]:132

章惠楊皇后陵

章惠皇后楊氏為宋真宗的淑妃,仁宗幼年時多由其看顧。仁宗即位後尊為皇太妃,劉太后去世後尊為保慶皇太后,景祐三年(1036年)去世,享年53歲[18]。景祐四年(1037年)二月六日,葬於永定陵[19]

章惠楊皇后陵位於章懿李皇后陵西面略偏北處,兩陵相距很近,李后陵的西門獅與楊后陵的東門獅東西僅相距5米。該陵地面建築目前僅存陵台,呈方形覆斗狀,高6.2米,底部邊長19-19.5米,頂部東西長6米,南北長4米。根據四周門獅和南神門宮人的位置,測得該陵宮城邊長約為82米,規模明顯比永定陵的另兩座后陵要小。地面上現存石像24件,缺少兩件望柱、兩件石羊、一件控馬官和一件宮人。東西兩列石像之間間距34米,每列中石像與石像間距2.8-3.2米[9]:132-133

陪葬墓

永定陵的西北部現存兩座陪葬墓,以及一組已失原位的石像。1號陪葬墓緊鄰章惠楊皇后陵西側,為皇室陪葬墓,地面已無建築遺存,僅存石像4件,分別為兩件石虎和兩件石羊。2號陪葬墓位於章惠楊皇后陵北部約230米處,墓冢前立清代石碑一通,碑額正中篆書「大清碑記」四字,碑身中部刻楷書「宋丞相孝肅包公墓」,故也稱「包公墓」,但真實墓主身份尚存疑。墓冢以南兩側現存四件石像,東列有望柱、石虎、石羊各一件,西列僅有一件石虎。除這兩座陪葬墓外,在永定陵西北約3千米處有一組石像群,共四件,包括一件石虎,兩件石羊和一件武官,清康熙年間曾在墓前立有一塊石碑,題額「旌忠」,下書「宋寇萊公墓」,因此該墓被習傳為寇準墓,惟該石碑現已不存[9]:133-135

Remove ads

永定禪院

永定禪院位於永定陵西北,乾興元年(1022年)四月開始建造[20]。永定禪院遺址位於今芝田鎮後泉溝村西,東南距永定陵上宮約1千米,東距章惠楊皇后陵西門獅約280米,現存幡竿夾石4件。1995年曾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房屋建築基址一處,並出土一批建築構件、陶瓷器、銅器等遺物[9]:414-439

參見

鞏義宋陵被稱作「七帝八陵」,除永定陵外,還包括以下陵墓: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