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江心嶼東、西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江心嶼東、西塔一名江心嶼雙塔,是位於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松台街道(原蓮池街道)市區北部甌江小島江心嶼上的兩座佛塔,也是古代進出溫州港航道上的重要燈塔,均為七層六面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
歷史

江心嶼位於原溫州府城北門永清門外江中,原有東西兩峰並峙,東峰名象岩,西峰名獅岩,兩峰之間原為川流,名為中川,南宋時中川被填平,兩山始連為一體[1]。雙塔即位於東西兩峰之上,其始建年代說法不一,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年)劉愈《東西塔記》認為西塔始建於五代後唐末年,東塔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2],清初及以前的地方文獻多認為西塔始建於唐代咸通年間,東塔始建於北宋開寶年間[3],但此後的一些文獻將其年代互換,認為東塔始建於唐代咸通年間,西塔始建於北宋開寶年間[4]。
據劉愈《東西塔記》,東塔建成後不久即毀於兵火,南宋紹興八年至十一年(1138年-1141年)仿照西塔重建,故兩塔的形式、結構極為相似。此後東塔在明萬曆十九年至二十年(1591年-1592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西塔在明洪武十年至十一年(1377年-1378年)、萬曆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1593年-1594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多次重修[5]。由於塔頂聚集了大量鳥雀,建於東塔下的英國駐溫州領事館難以忍受鳥糞,經過交涉清政府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拆除了東塔塔頂、腰檐和迴廊等[6][7],後塔頂生出榕樹,形成了今日雙塔不同的外觀形象。
江心嶼雙塔雖為佛塔,但因其位於甌江入海口、古代船舶進出溫州港的主航道上,且體量高大、遠遠可望,當兩塔水平重疊成一線時可指向甌江上的安全航道(北航道),與現代直線導標原理相吻合,且文獻記載夜間塔上點燈[8],可為夜航船舶指引方向,故成為古代溫州港的重要燈塔。1997年10月,雙塔被國際航標協會(IALA)列為世界百座歷史文物燈塔之一[9]。
Remove ads
建築
江心嶼東、西塔均為七層六面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塔,兩塔相距340米,東塔高程為48米,塔殘高26米,底層每邊長約4米,對徑約8.4米,底層磚壁厚度約1.6米,西塔高程為57米,塔高32米,底層每邊長約3.5米,對徑約7米,底層磚壁厚度約2米。兩座塔的塔基均以素平磚石砌成,高不足0.2米,塔身採用單層空筒式結構,原塔內樓梯均已毀。除底層辟一主門外,其餘各層各面均辟壼門(佛龕),內置佛像,西塔壼門內尚存石雕佛像16尊。腰檐較薄,出檐平緩,不設平座和欄杆,轉角處設倚柱,東塔為方形,西塔為八角形,西塔尚存的塔剎為寶珠形[6][10]。
雙塔原各有塔院,東塔院初名普寂禪院,西塔院初名淨信教院,始建年代同樣說法不一,南宋佚名《高宗道場記》認為西塔院建於唐咸通七年(866年),東塔院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11],清代康熙《江心志》、嘉慶《孤嶼志》則認為東塔院始建於唐咸通十年(869年),西塔院始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12]。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為避亂駐蹕於此,後賜淨信院為興慶寺、普寂院為龍翔寺。紹興七年(1137年)詔將兩寺合為一寺,由寺僧清了主持填平二寺之間的中川興建殿宇,後演變為今日的江心寺。
參見
- 羅浮雙塔(蛇山塔、龜山塔)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