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

一个国际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
Remove ads

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法語: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簡稱OIF)簡稱法語國家組織,又譯為法語圈國際組織,是以法語作為主要語言(官方語言/第一語言/第一外語)、或受法國文化顯著影響的國家地區所共同組成的國際組織,創立於1970年,總部設於法國巴黎。截至2021年,有54個成員國或地區、7個準會員國或地區,27個觀察員國或地區,共88個國家和政府成員,超過聯合國成員數的三分之一,覆蓋了五大洲超過9億人口。[2]大部分成員或觀察員曾為法國殖民地或歷史上被法國佔領過。該組織首任秘書長聯合國秘書長加利,2019年,路易絲·穆希基瓦博出任該組織第四任也是現任秘書長。

快速預覽 原名, 簡稱 ...
Remove ads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法語國家組織的擴大過程

法語世界」(Francophonie)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大約是在1880年,當時法國的一個地理學家奧內西姆·勒克呂法語Onésime Reclus使用了這個詞來表述所有說法語的人和國家的整體。

1967年,法語國家議會大會法語Assemblée parlementaire de la francophonie成立,並隨後提出要建立一個法語國家的政府間組織。這一主張在1970年3月20日的尼亞美大會上實現,此次大會創立了文化和技術合作局(Agence de coopération culturelle et technique,ACCT[3],後於1996年成為了法語國家的機構,根據章程開展運作。

1986年,法語國家首次峰會法語Sommet de la francophonie凡爾賽舉行。 1997年11月,在河內舉行的第七屆峰會上,各成員協商通過了機構章程,設立了組織秘書長一職。2005年11月23日,塔那那利佛召開的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新的章程,正式將法語國家政府間機構設立為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由組織秘書長掌管。[4][5]

Remove ads

目標和使命

根據章程,法語國家組織的主要目標為[6]

  • 建立並發展民主
  • 預防,管理和解決衝突,支持法治和保護人權
  • 強化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間的對話
  • 通過相互了解拉近人民之間的距離
  • 為了經濟發展,通過多邊合作加強團結
  • 鼓勵教育和培訓

2004年在瓦加杜古召開的成員國及政府首腦峰會上制定了之後10年的戰略框架(2005 – 2014),明確了組織的四項主要使命[6] :

  • 推廣法語以及語言文化的多樣性
  • 促進和平,民主以及人權
    • 英聯邦類似,法語國家組織亦致力於民主及人權事業。2000年《巴馬科宣言》後,組織開始投入財務支持發展民主及人權。法語國家組織亦向其成員提供強大的專家網絡幫助其解決衝突以及國家危機。[7]近年有部分成員政府(例如加拿大聯邦政府和魁北克省政府)嘗試推動法語國家組織通過相關規定以使組織能夠對其他有不良人權或民主記錄的成員國實施制裁。該提議被討論了至少兩次但由於其爭議性一直不被正式考慮。
  • 支持教育,培訓以及高教科研
    • 法語國家組織亦致力於推動不同國家的人士通過法語共享知識;組織十分重視小學教學的發展和普及,以及提高教育在就業市場上的價值;組織亦嘗試提升法語在各成員國教育政策中的地位,同時推動法語在學術領域的應用。[8]
  • 在可持續發展領域開展合作
    • 法語國家組織同樣涉及可更新能源發展、能源儲備和消滅貧困等事業。[9]2013年,比利時政府向聯合國志願人員組織英語United Nations Volunteers提供財務支持以提升該組織提高在法語世界的影響力。[10]
Remove ads

組織架構

根據章程,法語國家組織最高負責人是秘書長,組織內部由法語國家峰會、法語國家部長級會議和法語國家常任理事會三個管轄機構組成。[3]

秘書長

秘書長領導組織秘書處的工作,負責召開法語國家常任理事會,並擔任其主席,同時在法語國家部長級會議中擁有坐席。秘書長由各成員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選舉產生,任期四年並可以延長。 秘書長是法語國家組織在國際舞臺上的法言人和法律代表,並協調內部各機構間的工作,同時負責多邊唯一基金的分配使用。 現任秘書長米歇爾·讓在2014年達喀爾峰會上選舉產生。[11]秘書長負責任命最高行政主管 (l'Administrateur de l'OIF),自2021年2月起由 Geoffroi Montpetit 擔任該職務。 [12]

歷任秘書長

更多資訊 #, 肖像 ...

法語國家峰會

法語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會議,通稱法語國家峰會(Le Sommet de la Francophonie),是目前法語國家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峰會每兩年舉行一次,峰會東道主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擔任峰會主席直到下次峰會。每屆峰會,各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共同就國際政治、經濟、法語國家合作、人權、教育、文化及民主等問題展開談論。峰會重要議題之一是接收新的正式成員,准成員和觀察員。峰會上,將確立法語國家的發展方向,以促進在十年戰略框架中對世界的影響力,並採納所有有益於法語國家組織發展和能夠幫助其實現目標的可行性計劃。峰會也負責秘書長的選舉工作。[13]

歷屆峰會

首屆峰會於1986年在法國凡爾賽召開,至今已經舉辦十八屆,具體如下[14]

更多資訊 屆數, 國家/區域 ...
Remove ads

法語國家部長級會議

法語國家部長級會議(La Conférence ministérielle de la Francophonie (CMF))每年舉辦一次,各成員和觀察員國家或政府派出部長作為代表與會。該會議主要議程和目的包括[27]

  • 確保峰會決策的執行,並籌辦下一屆峰會
  • 決定法語國家多邊行動的主體方向
  • 通過法語國家組織的預算和財務報告,並決定多邊唯一基金(Le Fonds multilatéral unique (FMU),是法語國家組織為合作項目提供資金的金融工具)的分配方案
  • 討論具體議題,如法語國家參與維和行動,促進文化和語言多樣性等

另外有兩個常設部長級會議:

教育部長大會

教育部長大會(la Conférence des ministres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Confémen))成立於1960年,在塞內加爾的達喀爾設有常任技術祕書處,共有41個國家參與(外加3個地區政府)[28],其主要功能是向參與國提供教育政策指導、評估參與國的教育體系等。

教育系統分析計劃(Programme d'analyse des systèmes éducatifs de la confemen, PASEC)是大會的主要項目,始創於1991年,目前已經在24個國家進行了35次國家級評估。分析計劃每四年舉行一次,主要測試小學二年級和六年級學生的閱讀(授課語言)和數學。[29]

青年和體育部長大會

青年和體育部長大會(la Conférence des ministres de la Jeunesse et des Sports (Conféjes))成立於1969年,目前擁有43個參與國/地區,其主要功能是向參與政府提供體育事業發展方面的幫助建議,同時推動參與國的青年人生發展。[30]

大會負責組織四年一度的法語系運動會[31]

法語國家常任理事會

法語國家常任理事會(Le Conseil permanent de la Francophonie (CPF))由各成員和觀察員國家或政府派出的代表組成,每年召開幾次常會;若成員國發生危機,也可額外增加臨時會議。常任理事會的主要作用有[32]

  • 確保部長會議決策的執行
  • 評估法語國家的政治形勢,民主、人權、自由的實施狀況;如有國家發生針對民主選舉政權的軍事政變,法語國家組織將暫停該國成員資格。
  • 批准具體項目
  • 審核法語國家組織的預算規劃、財務報告和項目執行報告等

分支機構

法語國家組織有四個常設的外派代表處,分別設立在:[33]

此外還有七個區域辦公室,分別位於:[33]

機構

法語國家組織的主要合作機構有法語國家議會大會法語Assemblée parlementaire de la francophonie以及另外四大直接管理機構:國際法語高校聯合會法語Agence universitaire de la Francophonie(AUF)、TV5電視台法語城市市長國際協會法語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maires francophones(AIMF)和亞歷山大桑戈爾大學法語Université Senghor d'Alexandrie

法語國家組織也越來越多地支持民間組織,其秘書長每兩年都會召開一個法語國家及地區非政府組織大會(Conférence francophone des organisations internationales non gouvernementales (OING))。法語國家組織也和眾多國際和區域組織簽署有合作協議,例如聯合國,歐盟,非盟等。[3]

法語國家議會大會

法語國家議會大會(法語:Assemblée parlementaire de la francophonie, APF)成立於1967年5月,由90個成員國家、地區及國際組織組成。議會大會本身並不是法語國家組織的管轄機構,但是透過向法語國家部長級會議以及法語國家常任理事會提供建議而積極參與到組織的管理事務,並且與法語國家組織實現所有信息、決定、報告及其他文件的雙邊交換。[34]

法語國家議會大會內部分爲兩類大會:

  • 國際全員大會
  • 地區大會(歐洲區、美洲區、非洲區以及亞太區)

國際全員大會每年舉行一次,並對法語國家組織祕書長進行聽證和詢問。議會大會的詢問內容由其屬下的四大常設委員會透過討論而決定:

  • 議會事務委員會,主管議會大會的大政方針,涉及司法、權利以及民主發展等問題;
  • 合作與發展委員會,主管人類發展(健康、人口及貧窮問題)、可持續發展(環境、資源和農業)以及經濟等方面的問題;
  • 教育、通訊和文化委員會:主管法語、教育、培訓、通信、信息技術以及視聽領域等方面的問題;
  • 政治委員會

成員[35]

需要注意的是,法語國家議會大會以及法語國家組織的成員並不完全相同。

更多資訊 成員, 準會員 ...


四大直接管理機構

國際法語高校聯合會

Thumb
國際法語高校聯合會標誌

國際高校法語聯合會(法語:(Agence universitaire de la Francophonie, AUF)創立於1961年蒙特利爾,其主要任務是在全球範圍內建設和推動科研活動中的法語使用。聯合會同時爲成員單位的學生、教授和科研人員提供重要的交流平臺。該組織目前擁有來自119個國家的1007個成員機構,[36]是全球主要的高校及科研機構協會之一,並分別在中非非洲大湖地區雅溫得)、西非達喀爾)、亞太地區河內)、加勒比地區太子港)、美洲蒙特利爾)、中歐東歐布加勒斯特)、西歐布魯塞爾)、馬格里布拉巴特)、中東貝魯特)和印度洋地區安塔那那利佛)設有辦事處。

TV5電視臺

Thumb
TV5電視臺標誌,

TV5成立於1984年1月2日,是全球第一個國際法語電視臺,是全球三大電視網絡之一(聯同BBCCNN),同時亦被廣泛認爲是法語國家組織最大的成就之一。[37]TV5能夠免費通過無線電波有線電視IPTV互聯網收看,覆蓋了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和地區及3.54億個家庭;2017年,TV5平均每星期被6000萬人收看。TV5提供口音多樣的法語節目,以及14種語言的字幕。

法語城市市長國際協會

Thumb
法語城市市長國際協會標誌

法語城市市長國際協會(法語: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Maires Francophones, AIMF)成立於1979年魁北克市,在時任巴黎市長傑克·希拉克和魁北克市市長讓·佩萊蒂埃英語Jean Pelletier的倡議下建立。協會致力於爲各法語城市市長建立交流平臺,推動公共衛生、文化、青年與教育、城市建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發展。目前協會擁有294個會員城市,分別來自51個國家。

亞歷山大桑戈爾大學

Thumb
亞歷山大桑戈爾大學校徽

亞歷山大桑戈爾大學,又譯非洲開發法語國際大學(法語:Université Senghor d'Alexandrie),是1990年4月10日成立於埃及亞歷山卓的私立研究生學院,由法語國家及地區國際組織直接運營,致力於推進非洲大學教育事業。大學同時擁有貝寧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吉布提、法國、摩洛哥塞內加爾多哥其他八個校區。大學的專業多數與開發法語非洲有關,[38]尤其是項目管理、財務機構、環境、營養與健康、文化遺產等方面。

預算與基金

法語國家組織在2010年至2013年的平均年度預算達8500萬歐元,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用於具體項目的實施。組織的資金來源為各成員國或地區的貢獻,正式成員和准成員依據其經濟規模和財政狀況,有義務提供相應的資金贊助。觀察員只需提供一次性的捐助。定期或額外的自願贊助,由各成員國家和政府自行擬定。同時,法語國家組織設立了多邊唯一基金(Le Fonds multilatéral unique (FMU)),為組織或相關合作方的項目實施提供資金支持。該基金的分配方案由秘書長提議,並交由部長級會議審議通過。

成員

Thumb
  成員國/成員地區
  準會員
  觀察員
  會籍暫停

根據《法語國家組織章程》的第10條,組織共賦予三種形式的參與,分別爲:正式會員國/地區、準會員國/地區以及觀察員國/地區。[39] 但根據《法語國家首腦和政府首腦會議條例》,亦可產生「特邀嘉賓」。[40]

目前,法語國家組織共有54個成員國或地區,7個準會員國或地區,27個觀察員國或地區,共88個成員國家或政府。

正式成員國/地區

法語國際組織目前有51個正式成員國及三個正式成員地區。正式成員意味着完全的參與權,可以參與組織展開的一切會議和活動,包括法文國家峰會、法文國家部長級會議、法文國家行業部門會議、法文國家常任理事會、法文國家常務委員會(政治、經濟、合作與項目、行政與財務)等。[40]

正式成員有權向組織提名職位候選人,亦有權要求申請主辦會議和活動。正式成員同時必須向組織繳納會費,以作爲組織的財務經費,各政府需要分攤繳納的費用由部長級會議決定。同時,正式成員亦可以自願爲原則,向「多邊唯一基金」(Fonds multilatéral unique)交繳獻款。[40]

準成員國/地區

準成員可以參加法文國家峰會以及法文國家部長級會議。但未經會議主席允許,準成員不可以參加會議辯論。準成員在會議中將與其他正式成員座席分開。準成員亦可以參與法文國家常任理事會及常務委員會,並擁有普通投票權。但無論是何種形式,準成員皆無權參與閉門會議。[40]

若經邀請,準成員亦可以參加法文國家行業部門會議及座談會。但同樣地,準成員只能獲取非保密資料。準成員亦不能夠主辦會議和活動,同時亦必須向組織繳納經部長級會議決定的會費,也可以自願爲原則,向「多邊唯一基金」(Fonds multilatéral unique)交繳獻款。[40]

準成員需滿足以下條件:[40]

  • 以法文爲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或該地現時已經有穩定地使用法語;
  • 認可法文國家組織的價值觀

觀察員

觀察員可以參加法文國家峰會以及部長級會議,但不能參加討論。在部長級會議上,經會議主席同意,觀察員可以發言。觀察員也可以參加常任理事會,但無權發言,且需全程自理,組織不會提供任何協助。觀察員不可參加常務委員會,不可以參加一切閉門會議,亦不可以主辦會議和活動。[40]

觀察員經邀請,可以參加組織的其他活動,例如行業部長會議等。[40]

觀察員不得繳納會費,但需繳納由常任理事會決定的行政費。同時亦可以自願爲原則,向「多邊唯一基金」(Fonds multilatéral unique)交繳獻款。[40]

觀察員地位爲永久性,並且可以賦予給國家或地區政府。

特邀嘉賓

特邀嘉賓在《法語國家組織章程》中並無提及,而只是根據《法語國家首腦和政府首腦會議條例》所產生的一種參與形式,可以賦予給無主權領地或社區(亦即說,法語國家組織認爲參加組織的地區政府,例如比利時的法語社群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爲主權實體)。

以下情況可獲特邀嘉賓地位:

  • 該實體有意願參與到法語國家組織當中;
  • 該實體需證明其領地有使用法語的習慣;
  • 該實體需經其主權所有國批准。

特邀嘉賓只涉及到法文國家峰會,並且每一屆都必須更新名單,故並非常設席位。特邀嘉賓可以參與開幕儀式,沒有發言權但可獲得峰會公開資料。

經邀請,特邀嘉賓可以參加法文國家組織的文化及社會活動。

爭議

成員過度擴張

法語國家組織的成員從1970年的21個暴增至2018年的88個,當中很多國家事實上僅和法語和法語文化有着相當弱微的聯繫。1996年,組織決定接受保加利亞安哥拉,被認爲是僅考量了政治外交因素。[41]奧內西姆·勒克呂法語Onésime Reclus,法語國家議會大會的創始人,以及 La Francophonie (法語世界)一詞的創造者,亦曾經表示擔憂,非法語國家的加入會降低組織的效率。[42] 儘管有成員國開始呼籲組織謹慎接受新成員,[43][44]但每次峰會後,依然會有一批與法語關係甚微的國家加入:例如2010年接受了波黑、多米尼加共和國、阿聯酋、愛沙尼亞和黑山;2012年有卡塔爾和烏拉圭;2014年有墨西哥、哥斯達黎加和科索沃等。加拿大的《義務報》一直比較注重法語國家組織的報告,但亦指出,組織已開始淪爲「快樂瘋人院」(原文 merry madhouse),尤其是組織一部分成員國甚至不承認科索沃的國家地位。[45]組織的「無盡擴張」[46]在前祕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蓋里就任後變得更加嚴重,他在1998年的時候提出,由於「法語代表着團結、寬容、尊重、個性、文化多樣性、普世性和開放」,所以法語國家組織需要向其他非法語國家保持開放。[47]部分中小型國家加入法語國家組織只是爲了提高其國際知名度。2018年10月,愛爾蘭歐洲事務部部長就稱,愛爾蘭加入法語國家組織(作爲觀察員),是該國政府「愛爾蘭全球化」計劃的一部分;該計劃嘗試在2025年前增強愛爾蘭的國際影響力。[48]

布特羅斯·布特羅斯-蓋里就任後,法語國家組織增加了更多使命和涉足領域,包括和平和危機預防、人權、危機、國際合作、永續發展、文化和語言多樣性、教育和培訓、青少年、性別平等和公民社會等,使得組織由原先的文化組織轉變爲政治組織。法國議員雅克·勒尊德爾英語Jacques Legendre (French politician)曾表達擔憂,法語國家組織會變成一個「低劣的複製版聯合國」。[49] 不少法語世界的活躍者亦呼籲法語國家組織回歸初心——語言和文化。[50]

忽視人權和基本自由

雖然布特羅斯·布特羅斯-蓋里在1998年就已經指出人權和基本是法語國家組織的「絕對要務」,但很多成員國依舊發生了不少有侵人權和自由的事件。1999年加拿大峰會時,很多本地報紙就指控法語國家組織對其成員國的人權問題噤聲,並宣稱法語國家組織有至少35個成員國曾被國際特赦組織指控侵犯人權,以及另外15個國家被無國界記者認定正在系統性限制新聞自由。時任加拿大總理讓·克雷蒂安和法國總統傑克·希拉克最後甚至不得不在峰會閉會時宣佈將會就人權問題建立觀察機構。[51][52]傑克·希拉克在其就任12年來,不止一次稱「非洲尚未足夠成熟接受多黨制」,同時其本人也與很多非洲的政治和軍事強人私交甚密,例如加蓬的哈吉·奧馬爾·邦戈、剛果共和國的德尼·薩蘇-恩格索、多哥的納辛貝·埃亞德馬、布基納法索的布萊斯·龔保雷等人。[53][54]法國《世界報》評論道,若當時尊重人權是入會的必要條件,那法語國家組織大概會不復存在。[55]

2018年,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意外地力挺盧旺達的路易絲·穆希基瓦博擔任組織的祕書長,被外界指是組織在人權事業方面的退步。四名法國前部長發出公開信譴責這一任命,一來指馬克龍單方面決定任命,並沒有事前和其他成員溝通,二來該任命亦被指是無視盧旺達獨裁者保羅·卡加梅在人權方面的劣名。[5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