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尼縣 (印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波尼縣(印尼語:Kabupaten Bone)是印度尼西亞南蘇拉威西省的一個縣,縣治位於瓦坦波尼。歷史上是波尼蘇丹國所在地,於1950年加入印度尼西亞。主要生產海菜、大米和魚類。
Remove ads
歷史

波尼縣是原波尼蘇丹國的所在地,ManurungngE Rimatajang於1330年創建了一個布吉人王國[1][2],之後與瓦久王國和索彭蘇丹國結盟互防。這個聯盟被稱為LaMumpatue Ri Timurung[1]。
1605年,在第十任波尼國王Latenri Tuppu Matinro Ri Sidenreng統治期間,伊斯蘭教進入波尼地區並改變了當地文化,王國也轉變為蘇丹國[2]。後來波尼蘇丹國在17世紀中期曾有過一段繁榮時期[1]。
1950年5月,波尼人民在瓦坦波尼舉行示威遊行反抗波尼蘇丹的王權和波尼在東印度尼西亞的成員位置,這使得蘇丹下台以及波尼加入印度尼西亞[2]。
地理


波尼縣位於蘇拉威西島南半島的東海岸,海岸線長174公里(108英里)[2],陸地面積4,559平方公里(1,760平方英里)[1]。擁有總面積達88,499公頃(884.99平方公里)的水稻田[3]。
波尼縣北鄰瓦久縣,南依辛賈伊縣,西靠索彭縣、馬羅斯縣、龐卡傑內和群島縣、巴魯縣,東濱波尼灣,在波尼灣與東南蘇拉威西省有海上邊界[2]。
波尼縣屬熱帶氣候,4月至9月為雨季,3月至10月是旱季。溫度26至34 °C(79至93 °F),平均濕度95% - 99%。年均降雨量從低於1,750毫米(69英寸)到3,000毫米(120英寸)[3]。
人口
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的結果,波尼縣共有居民717,268人,其中男性341,335人 女性375,933人。全縣人口性別比為90.80,意味着每91名男性對應就有100名女性。2000至2010年間的人口增長率為0.67%[4]。
行政區劃
波尼縣下轄27個區(Kecamatan):
波尼縣政府位於塔內泰利亞唐區,縣治城市瓦坦波尼地跨3個區:塔內泰利亞唐區、西塔內泰利亞唐區和東塔內泰利亞唐區[6]。2010年人口普查時,這27個區下分為335個行政村(desa 和 kelurahan)[7]。
Remove ads
圖章

波尼縣的圖章是一個藍色的盾形徽章,自下而上畫有耙、錨和一個拔出的馬來短劍,左為稻穗,右為棉花,圖章的底部在白色緞帶上寫有紅色的「Kabupaten Bone」(波尼縣)字樣。耙和稻穗代表着波尼地區悠久的農業歷史;錨象徵着波尼人卓越的航海能力,其左右對稱的樣式和居中的位置代表理性。馬來短劍和紅字意味着英勇無畏,棉花則代表波尼人民爭取獨立。白色緞帶象徵純潔與神聖[8]。
經濟
波尼縣的大多數居民是農民、園丁和漁民。在臨近波尼灣的地區,出產海菜、螃蟹、蝦和虱目魚等產品是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海菜產量每年平均3,821.5噸,蝦、蟹、虱目魚的年均捕撈量分別為4,318噸、2,061噸和4,964噸[7]。
交通

波尼縣的海運主要通過五個港口,較大的港口位於東塔內泰利亞唐區(印尼語:Kecamatan Tanete Riattang Timur)叫做 Bajoe,主要服務波尼縣的縣治城市瓦坦波尼,其餘4個港口較小[7]。
資料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