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波羅的海空中警戒任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波羅的海防空警備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自2004年3月起對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進行的輪調任務,在當地執行戰機緊急起飛任務英語Scrambling (military),為北約空中防空作業的一部分。

背景

2004年3月29日,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但是因為蘇聯解體之後造成的國家財政困難,因此這三國並沒有足夠資源維持空中武力,此地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空防上的一個漏洞。

北約設立之際,整合了各國空中監控、攔截等業務實施加盟國的集體空中防禦體系,稱為北約快速反應警報NATINADS),並且有快速反應警報英語Quick Reaction Alert機制替所有加盟國提供必要空防情資。有些西歐小國家雖然已經沒有空軍戰機編制,但受惠於NATINADS系統,仍然可取得必要的空防情資。反過來說,在盟邦內的國家即有必要加入這套系統。

為了填補空防缺口,北約各加盟國決定將國內的戰鬥機輪調至此地進行駐防,佈署需要的相關經費則由波羅的海三國支付;自2004年3月30日起,北約各國空軍駐紮於立陶宛希奧利艾機場,以三個月為單位輪調一次,駐防數量為4架戰鬥機以及50到100名地勤人員,任務為對無法識別的飛機進行攔截作業。該任務在2011年之前的佈署費用約為每年220萬歐元,到2015年之後約需要每年350萬歐元。

Remove ads

派遣國家

更多資訊 日期, 國家 ...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