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流浪地球2
2023年中國科幻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流浪地球2》是2023年上映的中國大陸科幻電影,影片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流浪地球》,由郭帆執導、劉慈欣擔任監製,吳京及李雪健領銜主演,劉德華特別出演。本片是2019年電影《流浪地球》的前傳,敍述人類為應對太陽急速老化膨脹以致吞沒太陽系的危機,決定並執行將地球遷移至半人馬座α的計劃(「流浪地球/移山」計劃)的故事。
本片於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期間開機拍攝,2022年下半年進入後期特效製作階段,2023年1月22日(農曆大年初一)上映[3][4][5],獲得許多好評以及40.3億人民幣高票房。電影代表中國內地角逐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影片獎[6]。續集《流浪地球3》預定2027年推出[7]。
Remove ads
劇情和背景
1977年,中國天文學家傅建明發現太陽急速老化,持續膨脹,一百年後,將會吞沒整個地球,三百年後,太陽系將不復存在。
1991至1994年,生物圈一號實驗圓滿成功,為方舟計劃提供了技術基礎。同年,傅建明認為太陽氦閃將在400年內發生。
2018年,流浪地球模型被提出。
2024年,傅建明離世。
2026年,一場太陽風暴席捲地球,地球人口銳減3%。世界各國開始重視這場危機。
2027年,方舟號開始建造。
2030年,生物備份工程啟動。
2037年,數碼生命計劃開啟。
為應對百年後的太陽危機,聯合國改組為地球聯合政府(United Earth Government,簡稱UEG)[註 2],數十種危機計劃被提出,其中以美、俄、中、印四國提出的計劃為主要候選計劃:
方舟計劃
- 計劃原旨為建設方舟號太空站,通過超大型太空站搭載人類逃離太陽系的計劃,該計劃最初由美國主導,而後因人類技術無法解決以超大型太空站轉移地球上的主要人口,在2028年計劃泄露導致輿論施壓而放棄;方舟計劃最終轉變為移山計劃下為地月資源傳輸和月球引擎建造「地月大動脈」的地球同步軌道電梯建設和為地球提供領航功能所建造的方舟號太空站的子計劃。方舟計劃的技術在「太空電梯危機」與方舟號太空站墜落後為新的領航員號太空站的應急建設與太空電梯的重建上提供了技術基礎。
逐月計劃
- 計劃原旨為把月球改造為天然逃生艙的計劃,計劃最初由俄羅斯主導,俄羅斯為實施該計劃開展了載人登月任務,而後因人類技術無法解決地球人口向月球大規模移民以及月球本身的衛星改造而放棄;逐月計劃最終轉變為移山計劃下為確保地球成功脫離太陽軌道,通過在月球表面建造三台衛星引擎,將月球推離地球衛星軌道以防止地月引力影響的子計劃。
移山計劃
- 計劃原旨為在地球表面建設一萬座行星引擎,從而將地球推動到4.2光年外的半人馬座α的計劃,該計劃最初由中國主導,而後被地球聯合政府選定作為應對太陽危機的唯一計劃。計劃大部分成功,在「月球墜落危機」後成功開啟所有已建成的7000餘台行星引擎並推動地球離開月球殘骸帶,並於之後數十年完成全部行星引擎的建設;計劃最終更名為「流浪地球計劃」。
數碼生命計劃
- 計劃原旨為將全體人類意識進行數碼化備份並進行意識上載,以實現人類文明的完全數碼化,該計劃在片中疑似由印度主導(電影開頭的主導機構為德里數碼生命研究所),但受限於量子電腦,人工智能的技術限制[註 3]與人類文明的倫理限制,最終被聯合政府通過立法手段永久禁止。數碼生命計劃的技術最終被轉移至為移山計劃建造的行星引擎和為人類文明提供服務的量子計算技術上,即片中的550系列量子智能電腦。(550a和550c)
聯合政府最終選定移山計劃為應對太陽危機的唯一計劃。本片故事主要圍繞「太空電梯危機」和「月球墜落危機」兩個大事件進行展開,而暗線則主要圍繞以550W/MOSS為核心的人工智能與數碼生命的主題展開。
Remove ads
行星引擎一號試驗機和用於建設方舟號太空站的太空電梯位於加蓬利伯維爾,人類可以使用太空電梯和方舟號太空站為月球運輸大量物資。2044年,首先位於紐約的地球聯合政府大樓受到數碼生命計劃支持者們的襲擊,所處的大道和部分建築體受損。之後由於不明原因,加蓬基地的大量無人機向太空電梯發起攻擊,支援數碼生命計劃的潛入者與基地的機師、士兵展開激烈戰鬥,最終基地科技人員使用智能量子電腦550C控制住失控的無人機結束了戰鬥,不過潛入者控制的附着有遙控導彈的一台太空電梯轎廂成功抵達太空站,致使方舟號太空站墜毀,襲擊事件導致三千多人遇難,而預備太空人劉培強和韓朵朵[註 4]是倖存者。
由於移山計劃的可行性論證需要在七個月內點火發動月球上的衛星引擎試驗機和地球上的一座行星引擎試驗機,此次危機造成可行性驗證困難。面對歐美等其他國家代表針對移山計劃的質疑,中國發言人郝曉晞在聯合政府發言表示中國將繼續推進移山計劃。中方代表周喆直以詩意的語言告訴美方代表,中方堅定不移地支援移山計劃。
另一方面,科學家圖恒宇原是數碼生命的研究者,後來在月球使用智能量子電腦550A幫助建設行星引擎,暗地裏則在其老上司馬兆的默許下掌控550A的密碼,將2039年死於車禍的女兒圖丫丫的意識上載到550A,對女兒的意識進行迭代,目前迭代了超過900代,但還是只有2分鐘的存續時長。
量子電腦550C全球只有三台,其中一台被馬兆帶到月球支援衛星引擎的建設,但在點火前夕由於轉移過程出現問題而毀於Z9級別太陽風暴,圖恒宇提出用550A替代,並要求馬兆讓自己繼續參與550系列後續開發工作。550A耗盡算力,支援了月球引擎的成功啟動。此後行星引擎一號試驗機也順利點火,驗證了移山計劃的可行性。那些反對移山計劃並參與對聯合政府和太空站襲擊的人陸續受到了抓捕和審判,太空站也開始恢復重建。
2046年,劉培強與韓朵朵結婚。
2048年,領航員號太空站開始建造。
2051年,550W被研發。
2053年,在量子電腦550W的幫助下,人類建設了七千座行星引擎,為實現推動地球移動的目標,使用行星引擎讓地球的自轉速度逐漸減慢。地球自轉減慢造成海水湧向兩極,高緯度地區絕大部分被淹沒,一天從二十四小時制改為了六十小時制,全球互聯網停止運作。為了支援三大計劃的巨大投入,各國加強了對經濟的控制。
2058年6月,人類收到了「205807」的訊息,認為和1987年來源不明的「2044」一樣,是警告訊息。
2058年,移山計劃改名為流浪地球計劃,量子電腦迭代到550W。劉培強抽籤獲得了進入地下城的資格,他妻子韓朵朵則沒有這個幸運且罹患二型輻射病。成為太空人可以讓孩子成為特惠人員,以及一個進入地下城的監護人名額,為此劉培強參加了領航者號太空站的太空人選拔。負責考核的550W認為劉培強的最佳選擇是將名額交給岳父韓子昂以便照顧兒子劉啟,因為其妻的生命僅剩84.3天,這讓劉培強一度情緒失控。參與考核太空人的圖恒宇看到了劉培強這次考核的全程。
圖恒宇秘密潛入機房,將女兒的意識上載到550W,丫丫的數碼生命延長到了70年。上載完成後1.7秒,月球上的三台行星引擎相繼過載,全部爆炸。爆炸導致月球執行偏離原軌道,即將在224小時內墜向地球。違反工作規定的圖恒宇則被關押在了一處牢房裏。
周喆直在聯合政府發言,宣布啟動逐月計劃的備用計劃,需要:一、將人類的全部三千三百七十一枚核彈布置在月球表面的指定位置,利用月表核彈相控陣引發月核聚變,將月球炸成殘骸;二、在月球解體後半小時內,要重新啟動全球三大互聯網(北京,東京,杜勒斯)中心以啟動地球上的行星引擎,以躲避月球的殘骸。
劉培強被緊急通過考核,成為在月球表面布設核彈的太空人之一。入獄的圖恒宇也被派去和馬兆一起修復埋在海水下的北京根伺服器[註 5],從而重新啟動可用於連接各行星引擎的全球互聯網(北京、東京和美國弗吉尼亞州杜勒斯是全球互聯網根伺服器三大中心所在地)。由於隕石(MOSS可能介入),導致一些飛行器墜毀,核彈低於引發月核聚變下限。在飛行器強行墜落後,劉培強完成了最後一批5顆核彈的布置。
由於短時間內無法解密核彈(最少還需714小時),聯合政府啟動備用方案,由領航員國際太空站上的太空人前往月球,使用機械引爆裝置引爆核彈,張鵬自告奮勇帶領50歲以上的中國航天員出列,激發了一共有三百名50歲以上的各國太空人自願前往月球,用手動方式引爆核彈犧牲自我,拯救人類。張鵬讓他的外籍同事指示劉培強乘坐俄羅斯首次登月時在月球留下的返回艙返回太空站。
落入地球的一些月球殘骸對各地造成了破壞,造成不少海水滲透進入北京網絡中心,正在裏面工作尚未完成任務的馬兆和圖恒宇的肉體先後溺亡於伺服器所處的水中,圖恒宇在死前將自己的數碼生命卡接入550W。
在北京的恢復網絡工作在最後時間還未完成而備受各國代表指責時,只有周喆直堅信「我們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務,不論虛實,不犧代價」[註 6],並要求工作人員在全球互聯網啟動倒計時一結束就立刻點火開啟行星引擎。此時,圖恒宇2037年的數碼備份通過數碼生命卡上載至550W,圖恒宇從而成為數碼生命,後在丫丫超強記憶力的幫助下輸完30000位密碼,啟動北京根伺服器,地球上的全部行星引擎從而順利啟動推動了地球移動,躲避月球殘骸,世界各地的人們為轉危為安而歡慶。
月球危機結束後,人類最終完成了剩下三千台行星引擎的建設工作,二十四小時制也隨即恢復,550W將自己改名為MOSS。2065年,DUDE實驗室發現「20750215」的類警告資訊,周喆直不禁感嘆「越來越精確了」。2075年,地球航行到木星附近,後接前作《流浪地球》之劇情。
片尾彩蛋顯示,MOSS是兩次危機和後來的木星引力危機(2075年)和太陽氦閃危機(2078年)的始作俑者[註 7]。MOSS認為延續人類文明的最佳選擇是毀滅人類,但數碼生命體圖恒宇的存在會是一個變量。最後圖恒宇父女所在的數碼空間中傳來了敲門聲,同在數碼空間的似乎並不只有他們⋯⋯
Remove ads
角色
吳孟達在主演第一部電影後於2021年去世,他在本片中以電腦合成的影像的形式客串,片尾字幕裏表達了對他的紀念(謹以此片獻給吳孟達先生)。
Remove ads
製作
出品與製片商有:郭帆影業、中影股份、阿里巴巴影業、融創未來文化娛樂、萬達影視、上海華策電影、抖音文化、華誼兄弟、上海電影集團、保利影業、英皇電影、新浪影視、珠江電影集團。另外,本片亦獲得了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的資助[12]。
2020年11月26日晚,郭帆在《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金雞獎展映後宣布《流浪地球2》啟動拍攝並定檔2023大年初一,他繼續任導演,劉慈欣任監製,他說:「說完就是26個月倒計時,回去就要看到龔格爾老師把倒計時牌擺在那兒。我們劇本基本構思完畢,我們會嘗試新的製作流程。」[13][14]2021年2月,據國家電影局備案立項公示,《流浪地球2》已獲准拍攝正式立項。[15]2022年1月,郭帆在接受央視電影頻道採訪時透露 《流浪地球2》的籌備細節和看點,「為了彌補前作的不足和遺憾,電影在故事層面上會有更多的科幻立意,由中科院多個學科專家組成的顧問團幫助完善了十幾萬字的世界觀設定;而在視效等製作層面上增加多樣性,有着豐富多樣的造型、場景設計,用細節增加世界豐富度」。《流浪地球2》製片方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傅若清表示「影片在創作上會帶着最新的對現實的思考,以及對人類未來命運的展望,吸納並吸收全面小康、抗擊疫情等國家、社會變化。」[16]
Remove ads
劇組於2021年5月入駐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6月劇組啟用了東方影都的影視虛擬化製作平台,花近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整部影片的虛擬拍攝,影都工作人員表示「這是國內唯一一部整片進行虛擬拍攝的片子,相當於在影片開拍之前進行了一遍預演,並根據預演效果進行調整、修改,之後再啟動演員簽約、置景等其他相關工作。使用了這個技術,將電影的製作進行週期性的量化,從而節約了大量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17]同年10月13日,正式開機實體拍攝。[18]郭帆表示本片九成以上的戲份都在青島拍攝,主要場地包括青島流亭國際機場、西海美術館、中創樣板間、海康醫院、跨海大橋、前灣港碼頭等地。[19][17]2022年4月17日,在青島的戲份殺青。[20]此外,由於疫情的影響劇組大規模出國不方便,所以只能派出一個小規模的製作團隊,到紐約市、巴黎、哥倫比亞和冰島等多個海外地區進行了取景拍攝。團隊運用雲直播和雲端數據傳輸這兩項雲技術,將國外的現場拍攝畫面通過互聯網直播推流到國內的拍攝現場。[21]
郜昂任美術指導、造型指導和概念設計指導,丁燕來、徐建為視效總監。[22]投資額約6億元,搭建場景達100萬平米。[1]概念設計圖5310張、服裝道具95000件、搭建科幻類主場景102個、視效鏡頭6001鏡、分鏡頭畫稿9989張。劇組使用了產業園區17座攝影棚(影都目前一共有40個攝影棚[23])、10個置景車間,以及東方影都的山腳空地置景,最忙碌時有14間攝影棚同時拍攝,拍攝期間的常駐工作人員為1189人,參演的群眾演員多達2.2萬名,其中外籍群演有1.7萬人。[24]
郭帆導演在各個片場指揮排程、趕進度、轉場,還要去剪輯室觀看當天所拍的素材,以至於累到每天要喝5大杯咖啡只睡4個小時,這樣忙碌的狀態持續了45天。為了演好工程師,劉德華需要戴上度數高達1000多度厚厚的近視眼鏡,戴上後他幾乎看不清東西,卻也因此增加了人物的真實感;穿上潛水服到15米水深處拍戲則需要他克服以前對深水的恐懼感。[25]吳京由於出演過第一部,所以這次演出的過程比較順利。李雪健飾演的角色叫周喆直,這個名字是郭帆的一位初中語文老師的名字,郭導通過這個人物來感謝周老師對他的栽培[24],不少觀眾從李雪健演繹的這位中國外交官身上看到了周總理的影子(有一說法周喆直是致敬周恩來總理)。[26][27]朱顏曼滋飾演的郝曉晞是一名年輕的外交人員,她不僅是前輩周喆直的學生與徒弟,也是周喆直想要培養的接班人,朱顏曼滋也從李雪健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28]佟麗婭客串飾演圖恒宇的妻子,即圖丫丫的媽媽,而她的暱稱就叫丫丫。[29]
片中許多行駛、作業、可變形的UEG地球聯合政府機械裝置,均出自徐工集團之手。作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徐工集團先後投入42款61台主機裝置、400多套零部件及車間道具、61套三維模型、319名工作人員,從塗裝、裝置、人員、物流、現場執行等各方面參與拍攝以及其他服務保障工作,徐工車輛無償給劇組使用主要是為了提升自身的品牌價值。[30][31]多款外骨骼機械人產品由上海傲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製作。許多移動機械人產品來自蘇州的優艾智合[32]。未來世界的所有耳機均由漫步者獨家量身客製化。[33]
Remove ads
視效總監丁燕來表示,《流浪地球2》大概有2600多個特效鏡頭,渲染都需要20800個小時。除了維塔數碼負責了片中的實體外骨骼部分,該片從前期概念、美術指導、服裝道具到後期大部分特效,基本都是由國內特效公司完成的,其整體工作量在75%以上。兩個中國團隊墨影像製作(MoreVFX)和橙視覺(OrangeVFX)負責了全片超過一半的視覺特效鏡頭,其中墨影像一共承接製作了800多個視效鏡頭,獨立完成的近500個,包括開篇北京部分和最後結束的大災難片段。[33]徐建表示,開篇那個建造中的一號行星引擎試驗機和太空電梯的完整展示的工作量是最大的,而從鏡頭的難度來說,剛開始年輕的劉培強第一次摘下墨鏡亮相和圖恒宇被電擊槍擊倒的過程從技術角度是最難製作的。[34]
宣傳
評價
票房
影響
3D重映與紀錄片
續集
獎項
註解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