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神廟 (鹽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神庙 (盐官)map
Remove ads

30°24′20″N 120°32′31″E

快速預覽 鹽官海塘及海神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海神廟,當地俗稱廟宮,位於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是祭祀「海之神」的敕建祠廟。始建成於雍正九年(1731),佔地四十畝,有中、東、西三路,歷經戰亂破壞,現只存中路,佔地約九畝。2001年,與鹽官海塘一同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錢塘江潮差大,河床平緩,河口呈喇叭狀,形成波濤洶湧的涌潮現象,尤以海寧鹽官一帶為最。為保障人口稠密、經濟富庶的等地免受潮水倒灌之侵襲,歷代政府重視在錢塘江北岸修築海塘[1][2]:23

雍正二年(1724),錢塘江海塘潰堤,雍正帝下令修繕工程,並要求沿海居民敬神。雍正七年(1729),錢塘江潮汛一度緊急,最終轉危為安,雍正帝於是敕封「寧民顯佑浙海之神」,撥白銀十萬兩,命李衛在鹽官主持建造海神廟。廟宇建於海寧城牆春熙門內,雍正八年(1730)春動工,九年(1731)冬告成。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東道院為杭州府東海防同知署。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大量建築毀於兵災,僅存大門外東西石牌坊、院內台階、石柱及御碑亭。同治十二年(1873)浙江巡撫楊昌濬大規模重建。[2]:20,181[3][4][5]

中華民國初年,東路改作中學校舍,西路為塘工局使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建築受到嚴重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用作糧油備戰倉庫,1982年後移交文化部門管理。1990年起進行多番維修和重建,至1999年完工。[3][4]

Remove ads

建築

海神廟最初建造時佔地四十畝,有中、東、西三路。中路中軸線建有歌舞樓(戲樓,三間)、慶成橋、大門(三間,門外有東西石牌坊,東坊外題額「保厘東海」、內題額「雨陽時若」,西坊外題額「作鎮南邦」,內題額「仁智長寧」)、儀門(三間,門前左鐘樓、右鼓樓)、大殿(五間,加上圍廊為七間,殿前有左右配殿各三間)、御碑亭和寢殿(殿前有左右配殿,與寢殿的規模均不詳);西路布置風神殿、高軒、水仙閣等;東路建有齋宿廳、天后宮、道院等。同治年間重建中路戲台、大門、儀門、正殿及殿前左右配殿,其中儀門和正殿前左右配殿規模改為五間,寢殿及殿前東西配殿未重建,另在東路重建天后宮五間和道院,西路重建水仙閣三間和齋廳。建築風格南北合璧,遵循官式規格,又融入江南本地手法。建築材料大量使用漢白玉,乃通過大運河從別處運來。[6][2]:181[3][7][5]

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副階周匝,門前有月台伸出,欄板、檐柱等使用漢白玉石料,殿內主祀浙海之神,配祀錢鏐伍子胥。東西配殿從祀張夏晏戍仔等人神。御碑亭為八角重檐攢尖頂,上覆黃琉璃瓦,亭內有漢白玉石碑,正反兩面分別鐫刻雍正帝《御製浙江海神廟碑文》和乾隆帝《御製閱海塘記》。大門外兩側有漢白玉石獅,雕刻精美,有「江南第一獅」之稱。[3][6][2]:181[4]

現存建築只剩中路,佔地約6000平方米(九畝)。南側廣場上建有戲台(復建)、水池(原為河道的一部分)、慶成橋、漢白玉牌坊。山牆內依次有大門、儀門(木構建築復建)、東西配殿(復建)、大殿、御碑亭(木構建築復建)。[3][4]

Remove ads

民間傳說

Thumb
「一日兩潮」的錢塘江涌潮

鹽官人將海神廟稱為「廟宮」。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說:康熙帝本欲將皇位傳給十四皇子胤禎,然而四皇子胤禛密謀將傳位詔書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從而繼位,即雍正帝。胤禎為此憤恨而死[a],化成鬼魂,纏繞雍正不休。雍正只好許諾,為十四弟在號稱「上有天堂、下有杭」的杭州也建一座皇宮,且「一日兩朝」,勝過自己在北京紫禁城每天只有一,胤禎這才不再作祟。雍正將皇宮建在鹽官[b],把「一日兩朝」變成「一日兩」,這就是海寧廟宮的由來。[8]

註釋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