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涼州 (古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涼州,別稱雍州、雄州、武威、姑臧、休屠,神鳥。中古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嗢末均在此建都,有着西北首府六朝古都美稱;又有南有建康北有姑臧的美譽。而且涼州刺史部,其治所就為姑臧,其轄域在今甘肅省寧夏全境、青海東北部、新疆東南部及內蒙古西部一帶,在清朝,其為涼州將軍涼州提督專城涼州副都統涼州鎮總兵甘肅巡撫甘肅提督涼莊道台甘肅按察使甘肅鎮總兵的駐地,是當時西北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

涼州,作為西北地區最早的行政區劃,涼國的國都所在,即今武威市的別稱,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桓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北魏時期的涼州鎮,故有雍涼之都天下要衝國家番衛涼國故地夢幻涼州的美稱。這裏也是涼州大馬橫行天下之地。涼州雄踞於西北之中心,涼國的國都所在,成為歷朝歷代西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故有《北史》涼州緋色天下最、《後漢書》有涼州之畜天下饒的盛譽。

中古時期的武威郡包括今天的黃河和黃河西岸所有地區,具體分別為:白銀市景泰縣、白銀市平川區、白銀市靖遠縣、白銀市會寧縣部分、蘭州新區、寧夏中衛市、吳忠市部分、蘭州市皋蘭縣部分、蘭州市永登縣、武威市全境、金昌市全境、青海省互助縣部分、青海省門源縣、青海東部諸縣,內蒙古阿拉右旗、內蒙古阿拉左旗、內蒙古烏海部分。文學和辭曲上中古時期著名的《涼州歌》、《涼州曲》、《涼州詞》、《涼州令》(誤傳為梁州令)、《涼州》、《涼州大遍》、《涼州小遍》、《涼州伎》就產生在這裏,享譽海內外。

Remove ads

歷代沿革

涼州是匈奴時期休屠國國都,西漢宣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新朝王莽雍州州治,東漢桓帝時期的涼州州治,東漢獻帝雍州州治,曹魏時期涼州州治,北魏時期的涼州鎮(北魏前中期三大鎮,涼州、長安、統萬城)。

匈奴時期休屠國,新朝末期的竇融政權;西晉末期的粟特康國;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隋末時期的大涼李軌);唐末時期的渾末(慕容氏)、嗢末論氏)、六谷(折氏);粟特回紇;西夏時期的齊國(李彥宗)、夏神宗都曾在此建都;楚國(任得敬)的部分領土也在涼州境內。後歷代中央集權制王朝都曾在武威設郡置府,統領西北地區,統轄西域和藏地:

  • 西漢時期,為涼州刺史部
  • 竇融時期,河西五郡大將軍
  • 新朝時期,雍州刺史部
  • 東漢時期,涼州刺史部
  • 曹魏時期,雍涼中都督府、征西大將軍府
  • 北魏中期,北魏三鎮之首的涼州鎮、姑臧鎮都大將、涼州鎮都大將、涼州大中正所在
  • 西魏時期,涼州總管府
  • 北周時期,涼州總管府,北周末期的涼州大總管府
  • 唐朝時期,涼州大都督府、河西道的河西節度使
  • 西夏時期,南院、西路經略司所在
  • 元朝時期,西涼王(闊端)府
  • 明朝時期,涼州衛府、西寧道
  • 清朝時期,正一品涼州將軍府、涼州府、涼州提督、涼州鎮總兵、涼莊道、甘肅巡撫、甘肅鎮總兵所在
  • 民國時期,河西道所在
Remove ads

匈奴

河西先後雜居著月氏烏孫,與日後的匈奴、羌族、粟特、鮮卑、柔然、突厥、回鶻、蒙古、吐谷渾、鐵勒等遊牧民族。

匈奴時期,漢高祖漢景帝先後向匈奴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遣送皇室公主和親。

西漢前元六年(前174),草原梟雄冒頓單于遣右賢王大敗月氏,後又派老上單于殺其王據此地,隨即佔領河西。後匈奴休屠王築姑臧城、休屠城,建立休屠國,設百官、太子。休屠城中供奉有匈奴人的聖物祭天金人,姑臧、休屠二字來源於姑(孤獨)臧山。

西漢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備妥軍力,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右,歷經數次戰役後,擊敗匈奴,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正式納入西漢版圖。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肅省置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

漢朝實行大量移民實邊政策,將大量的漢人移居此處,充分利用當地的肥沃綠洲,使河西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所謂的「河西四郡」也在此時建立起來。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平帝時河西四郡的戶數總計已達7萬1270戶,人口也達28萬餘。

新朝

新朝初始元年(前8年)十二月,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並改長安為常安。

王莽稱帝後,改武威郡為張掖郡,設張掖屬國都尉於境內,河西五郡為雍州刺史部,稱河右之地。改涼州曰雍州,張掖郡(武威郡)統轄:姑臧、媼圍(景泰縣)、張掖、播德、敕虜、郭楚、官楚(宣威縣)、西楚(武威縣)、南楚、北楚、傳武、勒治、揭虜、羅楚、居成、左騎、晏然(休屠北部都尉)、張掖屬國,十六縣一屬國,姑臧縣為雍州州治。同時新設西海郡

玄漢

玄漢更始元年(23年)二月初一日,更始帝劉玄稱帝,劉玄將要建都洛陽,此時隗囂遣大將北上攻佔涼州,而後涼州又歸劉玄所管轄。玄漢更始三年(0025年),赤眉入關,劉玄被殺。武威郡繼續使用張掖郡這個名字,張掖屬國在武威郡境內。

玄漢更始二年(24年),竇融被封為巨蕖太守,據有張掖(武威)、輔平(酒泉)、設屏(張掖)、西海(金城)、敦德(敦煌)五郡,撤銷新立的西海郡,後被武威太守梁統等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涼州牧。

東漢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六月,光武帝劉秀開國,定都洛陽,重新設立雍州,治所姑臧(涼州),但是不久取消,後又設涼州牧,治所武威姑臧。東漢初期延續了西漢的行政建制,而武威郡成為當時中西交通孔道的中心,《後漢書·光武帝記》註釋:「武威郡,故城在今涼州姑臧縣西北,故涼城是也」。

東漢世,增置武都、永陽、南安、安定屬國、張掖屬國(以上3郡後廢)、張掖居延屬國(即西海郡),設護羌校尉於境內。漢獻帝建安初年,分涼州河西的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張掖居延屬國5郡置雍州刺史,治所武威郡姑臧縣。建安十八年(213年),省涼州入雍州。

魏晉

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分雍州河西地區的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8郡復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轄域僅及今甘肅省黃河以西地區及黃河以東部分。

北魏

北魏時因地理因素,改涼州為涼州鎮,涼州鎮都大將所在。後改姑臧鎮,姑臧鎮都大將所在。太和十四年(490年)復置涼州。

西魏

西魏為涼州,設涼州刺史,都督涼州諸軍事,防禦吐谷渾。

北周

北周時,因處於西域的軍事要地中,設置涼州大總管府於此。北周時管有武威郡番和郡廣武郡泉城郡共4郡。

隋朝

更多資訊 隋朝行政區劃變遷[1], 區分 ...

隋文帝廢郡改置涼州,為涼州(大)總管所在,隋煬帝時改制為武威郡。轄域僅有今甘肅省永昌以東、黃河以西地區。

唐宋

唐朝武德二年(619)五月,李軌已平,唐以其地置涼州大總管府,統轄涼(今甘肅武威)、甘(今甘肅張掖)、瓜(今甘肅瓜州)、沙(今甘肅敦煌)、鄯(今甘肅樂都)、肅(今甘肅酒泉)、會(今甘肅靖遠)、蘭(今甘肅蘭州)、河(今甘肅臨夏)、廓(今青海化隆縣西)十州,後設涼州大都督府。後特設河西道,設河西節度使天寶元年(742年)改涼州為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涼州。

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改為西涼府

西夏

1028年,西夏改涼州為西涼府,境內有羅龐嶺。武威是西夏時期西涼府、涼州、南院、西路經略司、右廂朝順軍司的駐地,是除首都東京興慶府(今寧夏銀川)、陪都西京西平府(今寧夏吳忠西北)之外的「輔郡」(陪都),曾經在党項與西夏興亡的歷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封給同室的李彥宗

元朝

蒙古帝國時期,設西涼王府,由闊端出鎮。

元朝時,設西涼王府、西寧王府、高昌王府,永昌路

明朝

明朝,設立涼州衛西寧道,駐地武威縣。

清朝

清朝,設立涼州府、涼州將軍府、涼莊道府,同時是涼州將軍(1735年-1764年)、甘肅巡撫(1660年—1666年);涼州提督(1676年—1683年);甘肅提督(1685年-1690年)《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五十二》:「(康熙二十四年)又定。移駐甘肅提督駐涼州。」);涼州鎮總兵官、甘肅鎮總兵官的駐地。

民國

民國,置河西觀察使、涼州鎮總兵、涼州鎮守使、河西道(後改稱甘涼道)。

歷代刺史

西漢

  • 史恭,元狩年間為中郎將、後拜涼州刺史。《漢書》卷82《王商史丹傅喜傳》《漢書》卷97《外戚傳》
  • 谷永,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遷北地太守。《漢書·谷永傳》
  • 杜鄴,漢哀帝時。(《漢書·杜鄴傳》、《後漢書·杜林傳》)
  • 趙宏,漢元帝、成帝之時。《華陽國志·士女目錄》

玄漢

  • 鄭興,劉玄遷都長安之後,拜鄭興為諫議大夫,派他去安撫平定關西和朔方、涼州、益州,回朝之後又鄭興拜為涼州刺史。《後漢書·鄭范陳賈張列傳》

新朝

  • 王邑,先任雍州刺史,後擔任大司空,和大司徒王尋在昆陽之戰時被劉秀擊敗。王尋陣亡,王邑被任命為大司馬。大長秋張邯為大司徒,崔發為大司空。綠林軍攻陷長安,王邑與其子王睦力戰而死。《後漢書》本紀1上光武帝紀上。

竇融

  • 竇融,涼州刺史兼任涼州牧。《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東漢

曹魏

  • 鄒岐黃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遷涼州刺史。(《魏志·張既傳》)
  • 張既,黃初元年(220年)七月繼鄒岐後任,四年(223年)卒。(《魏志·張既傳》)
  • 溫恢,黃初四年(223年)繼張既後任,死於道中。(《魏志·溫恢傳》)
  • 孟建,黃初四年(223年)繼溫恢後任。(《魏志·溫恢傳》)
  • 徐邈,約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間繼孟建後任,在任10餘年。正始元年(240年)遷大司農。(《魏志·徐邈傳》)
  • 王渾,約正始年間。(《魏志·崔林傳》、《晉書·王戎傳》)
  • 李憙,約甘露年間(256年-260年)。《晉書·李憙傳》

蜀漢

  • 馬超章武元年(221年)至二年(222年),卒於任內。(《蜀志·馬超傳》)
  • 魏延建興五年(227年)至十二年(234年),卒於任內。(《蜀志·魏延傳》)
  • 姜維延熙六年(243年)領。(《蜀志·姜維傳》)

西晉

  • 郭綏,約265年至266年在任
  • 蘇愉,泰始年間(約268年至270年)在任,為禿髪樹機能所敗。(《晉書·禿髮烏孤載記》)
  • 牽弘泰始六年(270年)任,七年(271年)死於邊事。(《魏志·牽招傳》、《晉書·陳騫傳》,《資治通鑑》卷78、卷79)
  • 楊欣,約272年至278年在任
  • 摯育,約280年在任
  • 胡喜,約282年在任(《魏志·鍾會傳》注引《晉諸公贊》)
  • 彭祈,約286年在任
  • 范晷,約293年至297年在任

十六國

  • 張軌永寧元年(301年)至建興二年(314年)在任,死於任內。(《晉書·張軌傳》)
  • 張寔,建興二年(314年)任,終西晉世。(《晉書·張軌傳》)

北魏

北周

  • 崔說,涼州刺史。

隋朝

大涼

  • 李軌(618年—619年,大總管)

唐朝

  • 李世民(619年—621年,總管)
  • 安修仁(619年,刺史)
  • 楊恭仁(620年—623年,總管)
  • 安興貴(武德年間,刺史)
  • 獨孤義順(武德年間,都督)
  • 李幼良(626年—627年,都督)
  • 宇文士及(627年,都督)
  • 李大亮(629年—635年,涼州大都督)
  • 李襲譽(641年,都督)
  • 郭孝恪(642年,都督)
  • 李道彥(貞觀年間)
  • 許智仁(貞觀年間)
  • 呂紹宗(貞觀年間)
  • 崔延朗(永徽年間)
  • 喬師望(658年,都督)
  • 陳遂,涼州大都督府長史
  • 趙持滿(659年,大都督府長史)
  • 鄭仁泰(663年,都督)
  • 李明(663年—664年,涼州大都督)
  • 元仁惠(669年,大都督府長史)
  • 李賢(672年,涼州大都督)
  • 韋待價(678年,都督)
  • 裴行儉(高宗時,都督)
  • 竇懷哲(高宗末年,都督)
  • 李光誼(689年,都督)
  • 許欽明(696年,都督)
  • 楊元琰(武周時,都督)
  • 唐休璟(699年—701年,都督)
  • 郭元振(701年—706年,都督)
  • 司馬逸客(706年—710年,都督)
  • 趙彥昭(711年,都督)
  • 賀拔延嗣(711年—712年,都督,開始任河西節度使)
  • 杜咸(開元年間,都督)
  • 于伯獻(開元年間,都督)
  • 楊執一(714年—715年,都督)
  • 郭虔瓘(714年,未任)
  • 楊敬述(716年—721年,都督)
  • 郭知運(721年,都督)
  • 王君㚟(721年—722年,都督)
  • 張敬忠(723年,都督)
  • 王君㚟(724年—727年,都督)
  • 李嗣直(727年—742年,都督)
  • 蕭嵩(727年—728年,判州事)
  • 牛仙客(728年—736年,判州事)
  • 崔希逸(736年—738年,判州事)
  • 李林甫(738年,遙領判州事)
  • 蕭炅(738年—739年,判州事)
  • 蓋嘉運(740年—741年,節度使)
  • 王倕(741年—743年,節度使)
  • 馬元慶(開元末年,涼州長史)
  • 李琰(742年,遙領武威郡都督)
  • 夫蒙靈詧(744年—746年,判郡事)
  • 皇甫惟明(746年,判郡事)
  • 王忠嗣(746年—747年,判郡事)
  • 安思順(747年—750年,判郡事)
  • 高仙芝(751年,武威郡太守)
  • 安思順(751年—752年,節度使)
  • 哥舒翰(753年—755年,節度使)
  • 李珙(756年,武威郡大都督)
  • 鄧景山(756年,武威郡長史)
  • 周賁(756年,節度使)
  • 周佖(756年—757年,節度使)
  • 杜鴻漸(757年—758年,都督)
  • 來瑱(759年,未任)
  • 李僅(760年,遙領節度大使)
  • 楊預(760年,節度使)
  • 周鼎(760年—763年,節度使)
  • 楊志烈(763年—765年,節度使)
  • 趙某(765年,都督)
  • 李某(765年,都督)
  • 朱某(中和年間,節度使)
  • 胡敬璋(895年,節度使)
  • 翁郜(昭宗時,節度使)[4]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