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潘皇龍
臺灣作曲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潘皇龍(英語:Hwang-Long PAN;1945年9月9日—)[1][2],臺灣作曲家,曾獲西德尤根龐德作曲獎、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傳藝金曲獎等獎項,作品多次於歐美、亞洲各地音樂節發表[3]。於1989年創立「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今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4],並曾任「亞洲作曲家聯盟」主席、策辦國際性大型音樂節[5],致力將臺灣音樂創作及樂團推向國際舞臺[2]。
生平
潘皇龍出生於南投縣埔里鎮,畢業於省立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普通師範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後赴瑞士蘇黎世音樂學院學習,1976年獲得作曲家文憑,並於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柏林藝術大學專攻二十世紀作曲法。創作作品《因果木管四重奏》獲得西德尤根龐德作曲獎(1979)、《迴旋曲:鋼琴三重奏》獲西德音樂學院作曲比賽第二獎(1981)[2]。
1982年,與臺灣聲樂家林玉卿結婚,同年返臺於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任教,而後陸續擔任該校學務長、音樂學院院長等職務,2018年起獲聘為名譽教授。1989年創立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擔任多屆理事長;並曾獲選為「亞洲作曲家聯盟」主席、「台灣作曲家協會」暨「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理事長[2][6],主辦2011年亞洲作曲家聯盟大會暨亞太音樂節[5]。
音樂創作
撰著〈音響意境音樂創作的理念〉於1995年刊載出版[7],其中提及以「意念的凝聚」闡述東方「一音一世界」概念上的美學邏輯,再以「樂想的擴充」舉出音組織延伸與開展的作曲手法,第三則是探究「精神的表徵」,使意念與作曲技法內外合一[8]。
理論著作
- 《現代音樂的焦點》(1983)
- 《讓我們來欣賞現代音樂》(1987)
- 〈音響意境音樂創作的理念〉(1995)
- 〈建構台灣主體性的音樂生態新環境〉(2016)
- 〈超級支聲異音〉(2017)[8]
榮譽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