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灰塑

流行于中国广府地区的石灰塑像艺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灰塑
Remove ads

灰塑,俗稱灰批,是流傳於中國廣府地區,以石灰為材料的塑像藝術。主要見於廣府地區的寺觀、祠堂、大宅,用於裝飾屋檐、屋脊、山牆、門額、窗框,形式包括浮雕、鏤空雕及立體雕。

快速預覽 灰塑,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歷史

據記載,灰塑最早出現在唐代,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已有記載[1],至宋代廣泛運用。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始建的增城證果寺中有灰塑「龍船脊」。明清時期,廣府地區盛行以灰塑裝飾寺觀、祠堂及大宅[2]。此外,浙江、四川、江蘇、福建等地亦有發現[3]

2008年,灰塑技藝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地區為廣東省廣州市[4]

工藝

原材料主要有石灰、稻草、玉扣紙、糯米粉、糖、鋼筋、鋼釘、銅線、顏料等,工匠使用上述原料製作成的草筋灰、石灰油、紙筋灰來製作灰塑。這種材料耐酸、耐鹼、耐溫,易於風乾,適宜在廣府地區的濕熱氣候下保存[5][1]

製作工序包括製作灰泥、批底、塑形、上色。為了加固,會在灰塑的裝飾位置打入鋼釘,並用銅線扎出星型骨架[6]。批底,即在骨架上包上草筋灰,每次包灰間隔一日,如此層層裹灰,形成雛形。批灰塑形,即攪拌顏料與紙筋灰,在灰塑上塗一層色灰面,最終定型、修型、上色[6]。雕塑技法上主要是拍、抹、推、壓、挑,不用事先準備的模具或圖案模板。工具大致包括攪拌機、鐵錘、灰匙、線匙、角匙、竹籤、灰板、毛筆、枋條、水粉筆[1]

亦有匠人通過裝飾性的通風孔以達到抗風目的[2]

特色

灰塑的題材視乎規模大小,規模較大的主要是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曲典故,如郭子儀祝壽、竹林七賢唐明皇逛月宮、桃園結義哪吒鬧海。多宣揚綱常禮教四維八德、讀書進學,以及清逸、淡遠、高潔的人文志趣。規模較小者主要是吉祥紋飾,包括鳥獸草木、幾何圖案、山水圖景等,以諧音意頭、嶺南風物為特色[1],如蝙蝠諧音「福」,獨角獅象徵吉祥如意,花瓶諧音「平安」,葡萄、老鼠象徵吉祥如意、兒孫滿堂[2]

風格上,造型靈活多變、層次豐富分明[6],手法簡約洗鍊,用色艷麗濃烈,趨於繁複、充盈[1]。常用紅色、白色、黑色線條勾邊[2]

圖冊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