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灰姑娘 (1899年電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灰姑娘 (1899年电影)
Remove ads

灰姑娘》(法語:Cendrillon[a]是一部1899年的法國奇幻電影,由喬治·梅里愛執導,改編自夏爾·佩羅同名童話故事。該片由梅里愛的明星電影公司英語Star Film Company發行,在公司片目中編號為219至224,宣傳語標註為「grande féerie extraordinaire en 20 tableaux」(意為「20幕非凡大型奇幻劇」)。

快速預覽 灰姑娘Cendrillon, 基本資料 ...
完整影片。

本片是梅里愛首部獲得重大成功的電影。

Remove ads

演員

梅里愛電影中的演員在很多情況下身份未被確認。以下演員表中的大部分信息,均基於電影學者喬治·薩杜爾英語George Sadoul[b]、雅克·馬爾泰特(Jacques Malthête)與洛朗·曼諾尼(Laurent Mannoni)對演員身份的考證結果。[3]

  • 芭拉爾小姐(Mlle Barral)飾演灰姑娘[3]。同年早些時候,芭拉爾還曾在梅里愛的臥室鬧劇英語Bedroom farce新郎的困境英語The Bridegroom's Dilemma》中出演。
  • 布魯特·貝農英語Bleuette Bernon[c]飾演仙女教母英語Fairy godmother[5]。梅里愛在19世紀90年代發掘了貝農,當時她正在「地獄」(L'Enfer)歌舞廳擔任歌手。她在出演《灰姑娘》的同時,也在 「埃爾多拉多」(Eldorado)歌舞廳演出。此外,她還在梅里愛著名的《月球旅行記》中飾演了月球人女子菲比(Phoebe)[6]
  • 卡梅利(Carmelli)飾演王子[5]。卡梅利是梅里愛旗下舞台幻象劇院——巴黎羅貝爾-烏丹劇院英語Théâtre Robert-Houdin[d]的演員[7]
  • 讓娜·達西英語Jeanne d'Alcy飾演王子的母親——王后[3]。到1896年時,達西已在戲劇演出領域取得成功,但她離開舞台投身電影行業,成為最早轉行電影的演員之一。她出演過梅里愛的多部電影,後來還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6]
  • 杜佩龍(Dupeyron)飾演一名派對賓客[3]
  • 喬治·梅里愛飾演午夜時鐘精靈與一名戟兵[3]。據悉,在自己製作的520部電影中,梅里愛至少在300部里出演過角色[8]
Remove ads

製作

Thumb
古斯塔夫·多雷的插畫對梅里愛產生了影響

梅里愛以古斯塔夫·多雷的版畫為藍本設計了這部電影的視覺風格,多雷曾為佩羅童話集的某個版本繪製過這個故事的插畫(多雷的風格對梅里愛的整個職業生涯都有影響,尤其體現在這部電影,以及另外四部由多雷插畫的作品改編電影中,這四部作品分別是《小紅帽英語Red Riding Hood (1901 film)》、《藍鬍子[e]、《流浪的猶太人》(The Wandering Jew)和《吹牛大王歷險記 (1911年電影)[f][11]。《灰姑娘》這部電影的直接靈感來源,很可能是1896年「薇薇安畫廊劇院」(Théâtre de la Galerie-Vivienne)首演的舞台改編版,該版本由雷蒙德劇團(Troupe Raymond)於1897年聖誕節期間,在梅里愛自己的幻象劇院——羅貝爾-烏丹劇院上演[12]。梅里愛或許還從1895年沙特萊劇院上演的華麗舞台版《灰姑娘》中獲得了靈感[13]。在梅里愛的的明星電影公司片目中,本片的編號為219至224,宣傳語標註為「grande féerie extraordinaire en 20 tableaux」(意為「20幕非凡大型奇幻劇」)[3]

《灰姑娘》是梅里愛首部包含多個場景(畫面單元)的電影,片中使用了六組不同布景,並有五次場景轉換(他的片目將劇情拆分為更細碎的段落,將影片列為二十個畫面單元,這種偏多的數量很可能是出於宣傳目的設計的)[3]。《灰姑娘》中使用的臨時演員數量極多,以至於梅里愛專門指定了一名「臨時演員主管」來管理他們[6]。該片的特效通過多重曝光疊化英語Dissolve (filmmaking)替換剪輯技術英語Substitution splice實現[14]。電影中作為核心的魔法場景,為電影製作者提供了嘗試疊化等多種特效手法的機會[15]。這部電影是被視為以明確設定的故事為核心的童話類電影的首部作品[15]。在默片時代,部分電影採用手工上色,尤其是歐洲電影[15]。本片在蒙特勒伊的攝影棚拍攝,部分畫面通過手工進行了上色[15]。梅里愛早在1897年就開始嘗試手工上色工作,《灰姑娘》便是早期手工上色電影的範例之一[16]。在這部電影中,色彩是布景或場面調度的關鍵組成部分[16]。為了完成上色,梅里愛委託了巴黎伊利沙伯·蒂耶里(Elisabeth Thuillier)的工作室,該工作室的女性藝術家團隊會逐幀手工為影片添加多層色彩[16]

Remove ads

後續

1912年,在百代電影公司的監製下,梅里愛再次改編了這個故事,創作了《灰姑娘或水晶鞋英語Cinderella or the Glass Slipper》。這個版本並未取得成功,部分原因是梅里愛、費迪南·齊卡英語Ferdinand Zecca夏爾·百代英語Charles Pathé之間存在導演權衝突,另一部分原因是到1912年時,梅里愛的戲劇化風格已不再流行[12]。這部作品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已經遺失。據美國電影史研究者理查德·埃布爾(Richard Abel)所述,已再次發現的這部時長約6分鐘的電影[15]

評價

《灰姑娘》是梅里愛首部取得重大電影成功的作品[17]。該片在法國露天影院以及歐美雜耍劇場都表現出色,並促使梅里愛創作了其他布景華麗、包含多個場景的敍事類電影。他的下一部多場景電影《聖女貞德英語Joan of Arc (1900 film)》(1900年),是他首部膠片長度超過200米的作品,同樣取得了顯著成功[17]。電影史學家劉易斯·雅各布斯英語Lewis Jacobs認為,《灰姑娘》在銀幕上對壯觀場景的運用,也影響了塞西爾·B·德米爾的電影創作[12]

腳註

註釋

  1. 譯名參考自《當代經典電影解讀》[1]
  2. 譯名參考自《電影藝術與文學的發展研究》[2]
  3. 譯名參考自《MoMA亮點》[4]
  4. 譯名參考自《MoMA亮點》[4]
  5. 譯名參考自《堅持初衷、挑戰極限、實現夢想:非懂不可的100位電影大咖!不懂,別說你愛看電影。百年經典重現,回味無法忘懷的電影橋段!》[9]
  6. 譯名參考自《新世紀以來英語世界的女性電影理論與批評研究》[10]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