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愛德華·吉朋

英国历史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爱德华·吉本
Remove ads

愛德華·吉朋(英語:Edward Gibbon,1737年5月8日—1794年1月16日)[註 1]英國歷史學家、議員,著有《羅馬帝國衰亡史》。

快速預覽 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 FRS, 英國議會利斯卡德選區議員 ...
Remove ads

生平

吉朋出生於倫敦附近的普特尼,父親愛德華·艾略特為英國下議院議員。身為家中獨子的吉朋在10歲喪母後由姑母撫養,體弱的他很快喜歡上了閱讀。日後在回憶錄中,吉朋提及早在年少時期就發現歷史是自己「特有的糧食」。

1752年,14歲的吉朋被父親送往牛津進學,並在15歲之前就考取了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但父親後來發現他對天主教感興趣,考慮到當時英國上流社會對天主教徒的排擠,吉朋被送往瑞士洛桑,改由一位基督教新教導師指導。吉朋在洛桑期間參加過伏爾泰的聚會並學會了法語,他開始用法語寫作其第一部作品《論文學研究》,該書於1761年正式出版。

1758年,吉朋留學回國後擔任了兩年軍官,同時博覽群書。此時的他受伏爾泰的影響已改變了宗教觀,並未信仰特定宗教。1763年,吉朋前往歐洲大陸壯遊,在巴黎他結識了《百科全書》的主編狄德羅。隔年在遊歷了羅馬廢墟後,吉朋開始有寫作羅馬帝國史的念頭。

1770年,吉朋父親去世,他回倫敦開始經商,並於1774年接替父親在下議院的席位。此時期他開始寫作羅馬帝國史,並經常出入上流社會的俱樂部。

1776年,《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一卷出版,該書問世後旋即取得熱議,然而吉朋在書中對早期基督教歷史如實的敘述受到部分人士的猛烈抨擊。針對這些質疑,他在1779年專門寫了一篇《羅馬帝國衰亡史第十五章和十六章若干文段的答辯》作為回應。1781年,《羅馬帝國衰亡史》第二、三卷出版。1782年吉朋遷居洛桑,繼續書寫後三卷羅馬史,直至1787年寫完最後一章後他才回到英國。

1788年,吉朋將所有手稿全部整理出版,其中包含許多詳盡的考證,全書中共使用超過八千個以上註腳,引證到的近代古典學者人數多達四百零九人。[1]。此套羅馬史受到如亞當·福格森霍勒斯·渥波爾等各界名士的讚揚。他的好友亞當·斯密曾致函說:「凡我認識的品學兼具之人都一致同意,正是這本書使您成為當今歐洲文學界的領導標杆。[2]」1788年11月,吉朋被提名為皇家學會的一員[3],此後他再次移居洛桑書寫《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直至1793年才返回英國,不久後即在倫敦家中去世。

Remove ads

著作

  • 《論文學研究》(法文,1761年)
  • 羅馬帝國衰亡史》(卷I,1776年;卷II和III,1781年;卷IV,V,和VI,1788年)
  • 《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第15章和16章某些段落的考證》(1779年)
  • 《對法國法庭報告回答的證明訴狀》(法文,1779年)
  • 《我的作品和生活回憶錄》(1794年)
  • 《基督教與羅馬之陷落》

研究書目

  • 汪榮祖:《史學九章》(北京:三聯書店,2006),第一章,「吉朋及其不朽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頁37-62。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