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特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特勤(古突厥語:𐱅𐰃𐰏𐰤,羅馬化:tegin,或作直勤、敕勤、提勤、地勤),[2]有時被錯誤地寫作「宜勤、宜勒、直勒、特勒」,[3]是一個曾被廣泛使用於內亞的頭銜,拓跋鮮卑、嚈噠、柔然、古突厥與許多內亞族群都曾使用過特勤這個稱號。[4]《新唐書》作者認為它是一個突厥頭銜,通常用於可汗家族的年輕成員的名字。[5]然而,路易斯·利蓋蒂指出「tegit」並非突厥語的複數形式,因此對其突厥語來源表示懷疑。[6]根據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說法,「特勤」的意思是「僕人、奴隸」(kul、köle)。[7]

很多突厥人也有特勤稱號,其中最有名的是闕特勤、創立加茲尼王朝的阿爾普特勤和創立高昌回鶻的龐特勤。
隨着時間的推移,「特勤」在南亞和中東地區也成為平民受尊敬的頭銜。[來源請求]
Remove ads
名稱
特勤的「勤」跟「勒」的漢字字形相近,因此在許多漢文史料裏,「勤」經常被誤寫為「勒」,而在過去的中國,學者們對於「勤」與「勒」何者正確的意見不一。
北宋的史學家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鑑》時就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將其記錄在《通鑑考異》裏面,但他最終採用的是錯誤的「勒」而非「勤」。晚明的學者顧炎武在其著作《金石文字記》裏也認為「特勒」是正確的形式,而不是古代碑銘上刻的「特勤」。[8]
第一個認為「勒」字為誤的人是蒙元的官員耶律鑄,他在《雙溪醉隱集》中認為《闕特勤碑》上的「特勤」才是正確的字。清朝的史學家錢大昕也認為「特勤」是正確的譯寫形式,他反駁了顧炎武的觀點,原因是華人不懂突厥人的語言,由他們轉寫的史書比不上當時唐帝國官員所撰的碑銘來得可信。[9]
使用
特勤通常為皇室宗族的男性成員所擁有,但有時也會作為政治手段被授給異姓或異族,賜予被接受者宗親的地位,以加強彼此的關係,如古突厥就曾號於隋朝末年前來依附的張長遜為「割利特勤」。[10]
契丹人稱為惕隱。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