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廣義上特指非主要宗教(亞伯拉罕,印度宗教等)的諸宗教,包括適此定義的現當代新宗教如大本教。稍為狹義則指非主要宗教中的原始宗教形式,特別是充斥着巫、多神、薩滿、民族神話元素的具有代表性的原始宗教如雅茲迪,及由這類宗教派生的現當代新宗教如白教。最狹義的用法是指歐洲民族,特別是日耳曼、北歐、凱爾特、斯拉夫、古希臘羅馬及南歐等民族的非亞伯拉罕系民族原生宗教,及基於這些歐洲原生宗教的現當代新宗教如威卡教、日耳曼新異教運動等。

異教,指不同的教。
有兩種含義:
以英語中的習慣為例,亞伯拉罕諸宗教指「別的宗教信徒」的諸名詞,如"Pagans", "Heathens", "Infidels", "Kafirs/Kufar", "Goyim",通常界限較為模糊。甚至有時兩個亞伯拉罕系宗教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會互相把對方的信徒稱為"Heathens", "Infidels", "Kufar"。
異教一詞在一些宗教中被使用。例如佛教稱佛教以外的婆羅門教、耆那教、順世論、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等非佛教的思想流派、宗教都稱為異教或外道。在印度,因為外道做了一幅釋迦牟尼佛跪倒在他們的裸體神靈腳下的繪畫,阿育王一怒之下將數以萬計的分那婆陀那國外道殺了。後來有一個外道弟子還繼續畫釋迦牟尼佛跪在裸體神腳下,阿育王大怒,將該人全家處以火刑,阿育王認為外道一直羞辱釋迦牟尼佛,實在怒不可遏,直接宣佈懸賞,每一個外道的首級,可換一個金幣[4];亦曾因佛教僧侶不與外道一起和合說戒,而屠殺了都城內的佛教僧侶[5]。據記載因為此事導致阿育王的老師亦被當是外道屠殺了,於是阿育王後悔了,之後的他也再沒有迫害其它教派的具體記載,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所以後來的人都認為阿育王強調寬容和非暴力主義,稱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
由於亞伯拉罕諸教的教義對於神學方面的排他性與不妥協性,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間互相稱對方為異教徒,而又將所有不信亞伯拉罕諸教的人在更大規格上稱為異教徒。
參考資料
相關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