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春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春禮(1953年9月26日—),男,滿族,遼寧岫巖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物理化學家、納米科技專家、掃描隧道顯微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北京大學化學系催化專業畢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結構化學專業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丹麥皇家文理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白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7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十五、十六、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八、十九屆中央委員。
白春禮是第六任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校長,兼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微納協會名譽理事長、國家納米科技指導協調委員會首席科學家、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理事會理事長。還兼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兼職教授,遼寧師範大學、南京審計學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後的第一任校長。2006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七屆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第七屆委員會,他當選為副主席[1][2]。
2012年9月18日,白春禮當選為世界科學院院長,於2013年1月1日正式就任。這是世界科學院成立近30年來首位中國籍科學家擔任院長[3][4]。2015年獲得連任,任期為2016至2018年。
Remove ads
生平
白春禮的父親曾是一名小學教員。他從小受家庭環境影響,喜歡讀書。1966年,升入中學;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四年後畢業。響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被安排到「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勞動鍛煉。1974年,經過投票評選和參加文化考試,白春禮作為一名「有實踐經驗的工農兵學員」成為北京大學的學生。[5]
1978年1月,大學畢業後的白春禮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所工作,從此開始了在中科院的科研生涯。
白春禮歷任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STM實驗室主任,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副所長、黨委委員;1996年,出任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2004年,升任常務副院長;2011年,接替路甬祥出任中國科學院院長。[6]
在此期間白春禮先後完成了結構化學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並於1985年至1987年間,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作訪問學者,在噴氣推進實驗室從事真空掃描隧道顯微境(STM)領域的博士後研究工作。
他還曾擔任全國青聯副主席(1995年-2000年),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第25、26屆中國化學會理事長,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等職。2001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7],並選舉其出任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8]。2017年11月,白春禮當選白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亦是該院外籍院士的首位中國科學家。[9]
學術成就
白春禮先後從事過高分子催化劑的結構與物性、有機化合物的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分子力學和導電聚合物的拓展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譜(EXAFS)等研究。從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轉入納米科技的重要領域——掃描隧道顯微學的研究。
所獲榮譽
- 1989年,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 1990年,被授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 1991年,獲得「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 1992年,當選「全國十大傑出青年」;
- 1994年,獲第二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
- 1995年,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頒發的「傑出青年學者獎」。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