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皺盔犀鳥
犀鳥科皺盔犀鳥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皺盔犀鳥(學名:Rhabdotorrhinus corrugatus,英語:Wrinkled Hornbill),是犀鳥目犀鳥科皺盔犀鳥屬下的一種鳥類。[3]該物種分佈於泰國、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的蘇門答臘及婆羅洲島中的通常海拔30米以下的原始常綠林和沼澤林內,是一種大型犀鳥。[3][4][5]但因被狩獵及居住環境被砍伐或遭火災的問題,目前被列為瀕危物種。[1][6]
本物種是由法國鳥類學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於1832年發表,並命名為Buceros corrugatus。[3][7]在分類上,這個物種曾被認為與白頭犀鳥為同一物種,並歸類在棕頸角犀鳥屬下。[5]但現在據研究被獨立成一物種及被歸類在新建立的皺盔犀鳥屬下,與白頭犀鳥為姐妹種的關係。[5][8]其屬名Rhabdotorrhinus是由希臘語的rhabdotos(意即「條紋的」)及rhis(意即「犀牛」)組成。[9]:333而種小名corrugatus來自相同的拉丁語,意即「有皺紋的、波狀的」。[9]:119該物種曾有幾個亞種,但現在被認為特徵差異不足而被取消地位。[3]

成年雄鳥的全身多為黑色,僅頭頸、上胸側面跟尾巴為白色;而白色區域常因其飲食被染成黃褐或紅褐之間的顏色,而鳥喙上半黃色,下半紅色並有褶皺;眼周皮膚為藍色,黃色的喉嚨皮膚可膨脹。[5]雌鳥體型較小,主要差別在鳥喙為黃色,喉部皮膚為藍色,其餘部分的黑色更多。[5]幼鳥外觀類似成年雄鳥,但淺黃色的鳥喙沒有角狀突起。[5]
這種鳥類主要為植食性,主要以核果等植物果實為食。[10][4]在繁殖期中,其飲食約67%來自水果,而33%是昆蟲、蝸牛等無脊椎動物。[4]牠們通常成對生活,但有時也會組成多達30隻的群體。[4]在1—5月的繁殖期時,其野外的資訊較少;但在圈養環境中,通常雌鳥會產下2—3枚卵,孵化期29—35天,並在65—73天後可以離巢(野外僅需35—54天),而野外的雌鳥可能會餵養雛鳥達六個月才使其獨立。[5][4]其體長介於60—65厘米,體重平均約1590.0公克,鳥喙寬平均約35.4毫米、深平均約70.2毫米、嘴峰長平均約147.5毫米;翼長平均約343.2毫米;跗蹠約48.6毫米;尾長約231.2毫米。[10][5]
因為皺盔犀鳥世代交替時間較長,且僅在原生森林內生活,雖然其數量雖未有評估但一般認為數量正在下降。[6]而其有限的棲息地正遭高速砍伐及破壞,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被列入瀕危物種。[1][6]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