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眼點麗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眼點麗魚(學名:Cichla ocellaris),又稱皇冠三間,為輻鰭魚綱䲁形目麗魚科麗魚屬的其中一種,分布於南美洲蘇里南、圭亞那及法屬圭亞那埃塞奎博河、馬羅尼河流域,體長可達74公分,棲息在岩石底質的深水域,成群活動,屬肉食性,以昆蟲、魚類為食,可作為食用魚、觀賞魚及養殖魚。[4][5]
Remove ads
命名
本魚由德國兩名博物學家馬庫斯·布洛赫及約翰·戈特洛布·特埃努斯·施奈德於1801年命名。[4][6]
本魚學名的種加詞「ocellaris」在拉丁文意為「眼睛般的」,因本魚成魚的尾鰭基部有黑色白框的眼狀斑而得名。[4][6]
分布
本魚分布於南美洲東北部,從蘇里南及法屬圭亞那的馬羅尼河流域至圭亞那的埃塞奎博河[4]。所在國家地區包括巴西(亞馬遜州、羅賴馬州)、法屬圭亞那、圭亞那及蘇里南。[1]
形態
本魚為中大型魚,最大體長全長75公分,有記錄體重最重為6.8公斤。體形為一般紡錘形。
作為鑑別特徵,本魚可藉由體側具有1a與2a條紋[註 1]而與除了黑斑麗魚(C. nigromaculata)、間麗魚(C. intermedia)、南美麗魚 (C. piquiti)、黑麗魚(C. melaniae) 之外的所有麗魚屬物種加以區分。
本魚幼魚體側縱帶呈縮短狀。在所有體側縱帶縮短的同屬物種中,本魚可藉由以下特徵區分:側線通常為連續,而阿根廷麗魚(C. orinocensis)與黑斑麗魚的側線則為不連續或幾乎總是中斷)。
本魚E1鱗列數為 (67–) 70–80 (–82) 枚;而多色麗魚(C. pleiozona)為 84–93 枚。本魚枕部條紋缺失或不明顯,而在單麗魚(C. monoculus)、凱氏麗魚(C. kelberi)與多色麗魚的成魚中明顯可見。本魚腹部有斑,而阿根廷麗魚無腹斑。本魚成魚具有垂直條紋(與阿根廷麗魚的三個側中部有眼狀斑點不同),但第 3 條紋的背部總是具有一個眼狀斑點。本魚背部無小型黑斑,而黑斑麗魚有。本魚垂直條紋在體側大致等寬,與黑斑麗魚、單麗魚、凱氏麗魚及多色麗魚的條紋在背部融合且向腹部漸細不同。
與間麗魚、南美麗魚 及黑麗魚相比,本種之幼魚體側縱帶為縮短狀(而非完整),E1 鱗列較少(67–82 vs. (78) 83–108),且第 3 條紋的背部具有眼狀斑(而後者缺乏)。[4]
生態
本魚魚種為大洋底棲性淡水魚,棲息於急流區、具有中等水深與岩石底質的靜水域,會形成魚群。本魚為高度掠食性,以小型魚類為唯一食物,尤其是佩坦真鰶、大肚魚、吳郭魚與藍鰓太陽魚。由於本魚掠食性太強,以致被視為不是水產養殖的理想[4]
本魚全年均可繁殖,以雨季開始時為高峰。每公斤卵約 9,000 至 15,000 粒。產卵每兩個月進行一次,地點為淺水區的平坦石面。卵為黏性卵,直徑約 1.4 毫米,在 28°C 下約需 78 小時孵化。雌魚雄魚都有護幼行為。[4]
本魚會在淺水區近水平面處,在無植被或者在將水藻清除乾淨之後,進行產卵活動,雌魚游在前一邊前進一邊產出單排卵,雄魚在跟在後面給卵授精。在卵孵化後,魚父母會用口含住魚苗移往低處巢穴。[4][7]
經濟利用
本魚為可食用魚類,有小規模的漁業經營,有商業養殖,也可作為遊釣魚,是水族箱的觀賞魚類。[4]
風險管理
保護現狀
由於缺乏統計,本魚的種群數量不詳。雖未見重大威脅,但目前巴西計劃中的一些水壩涵蓋了本魚分布區,可能會在未來改變水質,但實際情況會如何仍是未知。[1]
儘管本魚情況的資料很少,但本魚分布在廣闊的原始地區,近期似乎也不會有嚴重威脅,所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於2020年評估本魚為「無危物種」。
註釋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