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科普夫隕石坑
月球撞击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科普夫隕石坑(Kopff)是月球正面位於東方海撞擊盆地東北側邊緣內的一座撞擊坑,約形成於38-32億年前的晚雨海世[1], 其名稱取自德國天文學家奧古斯特·科普夫(1882年-1960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接受。

描述
該隕坑西側毗鄰較小的霍曼隕石坑、西北和東北分別坐落了蒙德環形山和拉勒曼德隕石坑,它的西面連接着浩瀚的東方海,東面靠近細長黝黑的春湖,而北面則橫亙了科普夫月溪和它後面的魯克山脈[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17.39°S 89.68°W,直徑40.49公里[3],深約2.2公里[1]。
有一段時間曾認為科普夫隕石坑與月球上大多數由撞擊形成的月坑不同,它是源自火山活動[4],但現在認為它更可能是被一顆表面尚處於熔融狀態的隕石撞擊而成,使得該隕坑形成了大體圓狀的輪廓、狹窄尖峭的坑壁以及平坦幽暗的坑底。事實上,坑內地表反照率與西面的月海完全一致。它的坑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1030米[1],內部容積約有1229.00公里3[1]。沿西北內壁底分布一層岩屑堆,而東南坑底則網狀般蜿蜒着一系列熔岩凝固時形成的狹窄月溪,靠近西北和東北內壁的地表較為崎嶇,這些區域沒被熔岩覆蓋,其中沿東北內壁底可看到一座高反照率的年輕撞擊坑及一圈射紋系統。
Remove ads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科普夫隕石坑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的中心點旁。


參考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