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科科利茲利流行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科科利兹利流行病
Remove ads

科科利茲利流行病(英文:Cocoliztli epidemics),或科科利茲特利流行病,是對16世紀發生在南美洲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地區)流行病疫情的總稱。[1][2] 疫情的病因不明,可能包含有多種流行病,主要症狀包括高燒和耳鼻流血,當地的阿茲特克人將此病稱為「科科利茲特利(Cocoliztli)」,意味「瘟疫」(納瓦特爾語)。[1][2][3][4][5]

Thumb
十六世紀墨西哥人口變化圖。科科利茲利流行病導致墨西哥人口銳減。

此次疫情分為兩波,共造成了700萬 - 1750萬人死亡,是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也是墨西哥歷史上最嚴重的流行病疫情。[1][2][3] 第一波疫情爆發於1545年-1548年間,造成死亡500萬-1500萬人(約80%的墨西哥人口);第二波疫情爆發於1576年-1578年間,造成死亡200萬-250萬人(約50%的墨西哥人口)。[1][2]

有歷史學家認為,該流行病可能是天花斑疹傷寒麻疹,但實際症狀並不一致。[6] 也有人認為是病毒性出血熱,而當時嚴重的旱情加重了疫情。[1][4] 當代科學研究認為,沙門氏菌感染症至少是科科利茲利流行病中的一種,由當時的歐洲殖民者帶入。[3][4][5][7]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