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一次無執政時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次无执政时期
Remove ads

第一次無執政時期(荷蘭語:Eerste Stadhouderloze Tijdperk)指1650年-1672年之間尼德蘭聯省共和國的一個歷史階段。自1650年奧蘭治親王威廉二世意外去世至1672年「災難年」(Rampjaar)爆發期間,聯省共和國七省中包括荷蘭省澤蘭省烏得勒支省上艾瑟爾省海爾德蘭省在內的五省,通過政治博弈徹底廢除了省督的(Stadhouder)職位,並將奧蘭治家族核心成員排除在權力體系之外。唯一例外的是北部邊陲的弗里斯蘭省格羅寧根省,仍延續傳統由奧蘭治家族旁系成員(拿騷-迪茨支系)擔任執政官。這一時期恰逢荷蘭「黃金時代」的巔峰,其政治實驗與繁榮景象共同構成了歐洲近代史上獨特的共和主義範本。[1]

快速預覽 第一次無執政時期 First Stadtholderless Period, 包括 ...
Remove ads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後,尼德蘭正式脫離哈布斯堡西班牙統治成為獨立共和國。然而,圍繞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爭議持續發酵。1650年,主張強化中央軍事權力的奧蘭治親王威廉二世試圖武力鎮壓反對派,卻在圍攻阿姆斯特丹前夕突然死於天花。其遺腹子威廉三世(即後來的英格蘭「光榮革命」君主)的誕生,為共和派提供了權力真空期的契機。以荷蘭省大議長(Raadpensionaris)約翰·德·維特(Johan de Witt)為首的共和派貴族,推動各省於1654年簽署排斥法案(Akta van Seclusie),正式在法律層面剝奪奧蘭治家族成員擔任執政官的權利。

儘管在這一時期,大議長約翰·德·維特治下的尼德蘭面臨兩場對英大戰(第一次英荷戰爭第二次英荷戰爭)及多次與其他歐洲列強的衝突,但國家仍運轉良好。得益於與法國的友好關係、對西班牙的停戰協定以及其他歐洲強國的相對衰落,尼德蘭甚至一度在歐洲列強的斡旋中扮演核心角色,甚至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建立起"荷蘭治世"(pax nederlandica)。通過荷葡戰爭荷蘭東印度公司(VOC)成功接管了錫蘭與南印度的葡屬殖民地殘餘。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後,西班牙解除對荷貿易禁運(此前該政策曾使英國受益),尼德蘭商業勢力隨即橫掃伊比利亞半島、地中海、黎凡特及波羅的海地區。此時的荷蘭工業(尤其是紡織業)尚未受重商主義阻礙,共和國經濟迎來最後一次繁榮高峰。

政治上,以科內利斯·德·格拉夫英語Cornelis de Graeff安德里斯·比克英語Andries Bicker為代表的執政官僚集團"國家派"(共和派)佔據主導。他們甚至發展出一套與歐洲絕對君主制潮流相悖的共和主義意識形態——"真自由"(True Freedom),這一理念超前預示了18世紀美法憲政的"現代"政治思想。然而,奧蘭治家族支持者掀起了君主制暗流,試圖恢復年幼的奧蘭治親王威廉擔任執政(其父、祖父、叔祖與曾祖父均曾擔任此職)。共和派試圖通過排斥法案等憲法禁令試圖阻止小威廉的上台,但最終失敗。1672年法荷戰爭中"災難年"(Rampjaar)的爆發最終導致德·維特政權垮台,奧蘭治家族重掌大權,第一次無執政時代結束。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