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三世界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Remove ads
第三世界主義(英語:Third-Worldism)是一個在1940年代晚期至1950年代早期冷戰時期出現的政治理念與意識形態,旨在團結起不願加入美國或蘇聯陣營的國家。這一概念與三個世界理論存在關聯,但兩者不盡相同。

支持第三世界主義的思想家與領袖們主張,世界的南北分歧與衝突在冷戰時期的東西對立當中至關重要。在三個世界模式里,第一世界國家屬於美國的盟友;這些國家自始至終有着較低的政治風險、機能更健全的民主制度、更穩定的經濟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第二世界國家指受蘇聯影響、曾經以工業爲主而一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則包含了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共產主義集團均不存在聯係的餘下國家。在此背景下,第三世界通常被認爲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與亞洲各地有着被殖民歷史的國家。一些情況下,第三世界主義會與支持不結盟運動之國家同義,代表着由核心國家所掌控之世界經濟結構中的邊陲區域。[1]
隨着非殖民化和區域主義在亞洲、非洲、中東、南美洲等前殖民地的發展,第三世界主義也與不同的新興政治運動緊密聯係起來,這其中包括了泛阿拉伯主義、泛非洲主義、泛美洲主義與亞細亞主義等[2]。
第三世界運動的早期發展由第一次萬隆會議帶來開端,時年其主要領導人包括埃及的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印度尼西亞的蘇卡諾和印度的尼赫魯。其後的1960與1970年代,新一代的第三世界主義政府逐步重視更加激進與革命性的社會主義願景,以切·格瓦拉的形象最具代表性。隨着冷戰在1980年代末進入尾聲,第三世界主義也漸漸消退。[2]
與第三世界主義運動相關聯的政治領袖一覽: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