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三屆立法院院長選舉
中華民國第三次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三屆立法院院長選舉於1996年2月1日舉行。在此次選舉中,分據政治光譜兩端的民主進步黨和新黨決定聯手取得立法院院長職位,但因有立法委員跑票而以失敗告終。
Remove ads
背景
在1995年的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贏得了85席,比上屆的95席有所減少,目前只佔脆弱多數。而民進黨則贏得54席,比上次增加3席。而新成立的新黨則斬獲21席,成為關鍵少數。除此之外,無黨籍贏得4席。[1][2]隨後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於1995年12月14日在立法院與新黨核心人士進行一場「大和解」咖啡會談,以爭取贏得來年2月1日的立法院院長選舉。[3]民進黨希望透過和新黨合作的同時策反一些國民黨立委,先贏得立法院長,再逼迫國民黨同意同組大聯合內閣。由於當時立法院還握有行政院長同意權,使得這一計劃具有可行性。[4]
投票
在立法院院長選舉中,除了聯合新黨之外,施明德還打算拉攏國民黨籍的臺灣原住民立委參選立法院副院長,以求控制立法院。[5]原住民立委蔡中涵和瓦歷斯·貝林宣布支持在野黨聯盟,並支持蔡中涵為副院長候選人。[5]在第一輪投票中,劉松藩和施明德的得票數均為80票,需要第二輪投票。[3]在第二輪投票中,時任中央政策會執行長饒穎奇改採「人盯人」,防止二輪投票時再度跑票,重點對象甚至由黨鞭親自跟監。最後開票結果為劉松藩82票,施明德81票,民進黨籍立委張晉城廢票1票,國民黨在藍營立委歡呼聲中驚險過關。[3]
Remove ads
後續
由於在此次選舉中跑票,張晉城被民進黨開除黨籍。[6]而以此選舉為契機,原住民族委員會得以成立。[7][8]儘管二月政改最終以失敗告終,但由於李登輝擔心任命行政院長會受到立法院的掣肘,進而無法有效地運行權力,因此決定推行雙首長制。[9]此後直至2016年,蘇嘉全才成為首位擔任立法院院長的民進黨籍立委。[10]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