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墨爾本子爵威廉·蘭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代墨爾本子爵威廉·蘭姆,PC、PC(愛)、FRS(William Lamb, 2nd Viscount Melbourne,1779年3月15日 - 1848年11月24日),英國輝格黨政治家,曾任內政大臣、首相。他曾熱情輔導即位之初的維多利亞女皇。歷史學家普遍對墨爾本子爵評價不高,主要是因為他在任期間,既沒有發生對外戰爭,也沒有需要解決的國內問題,缺乏大成就、原則不明確。但是,主要研究18世紀的歷史學家約翰·加農(John Cannon)稱讚他「慈祥、誠實,又無私。」[1]
墨爾本子爵閣下 The Rt Hon. The Viscount of Melbourne PC PC(愛) FRS | |
---|---|
![]() | |
聯合王國首相 | |
任期 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4日 | |
君主 | 威廉四世 |
前任 | 格雷伯爵 |
繼任 | 威靈頓公爵 |
任期 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 | |
君主 | 威廉四世 維多利亞 |
前任 | 羅拔·皮爾爵士,Bt |
繼任 | 羅拔·皮爾,Bt |
反對派領袖 | |
任期 1841年8月30日—1842年10月 | |
君主 | 維多利亞 |
首相 | 羅拔·皮爾爵士,Bt |
前任 | 羅拔·皮爾爵士,Bt |
繼任 | 約翰·羅素勳爵 |
任期 1834年11月14日—1835年4月18日 | |
君主 | 威廉四世 |
首相 | 羅拔·皮爾爵士,Bt |
前任 | 威靈頓公爵 |
繼任 | 羅拔·皮爾爵士,Bt |
內政大臣 | |
任期 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 |
君主 | 威廉四世 |
首相 | 格雷伯爵 |
前任 | 羅拔·皮爾爵士,Bt |
繼任 | 鄧坎嫩子爵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 | 1779年3月15日
逝世 | 1848年11月24日![]() | (69歲)
墓地 | 赫福郡St Etheldreda's Church |
政黨 | 輝格黨 |
母校 |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
簽名 | ![]() |
早年生活
墨爾本生於倫敦顯赫輝格黨家庭,父親是第一代墨爾本子爵佩尼斯頓·蘭姆(Peniston Lamb, 1st Viscount Melbourne),母親是墨爾本子爵夫人伊利沙伯·蘭姆(Elizabeth Milbanke Lamb, Viscountess Melbourne)。他受教於伊頓公學、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在三一學院時,他加入了一個浪漫激進的團體,而這個團體的成員包括珀西·比希·雪萊、拜倫勳爵。1805年,他取代長兄成為父親世襲爵位的法定繼承人,並娶卡羅琳·龐森比女爵(Lady Caroline Ponsonby)為妻。次年,他入選下議院,代表萊姆斯特(Leominster),是輝格黨的成員。1806年,為了準備大選,他改為代表哈丁頓自治市(Haddington burghs)。1807年,他再次更改代表區域,這次代表的是彼得堡,並且一直連任到1812年為止。[2]
1812年,他的妻子與拜倫勳爵傳出緋聞。卡羅琳戲稱拜倫「瘋、壞,結識他很危險」,這句戲言廣為人知,幾乎可以作為拜倫勳爵的墓志銘[3],兩人的緋聞在全國街知巷聞,最後,兩人在1813年不情願地分開了。卡羅琳在1828年去世。
1816年,墨爾本子爵在菲茨威廉勳爵(Lord Fitzwilliam)支持下,再一次在彼得堡當選下院議員。他向霍蘭勳爵(Lord Holland)承諾,他會謹守輝格黨自光榮革命以來的原則,不會作出「修正」。[2]他兌現承諾,在國會發表反對改革的演說,在1817年烽煙四起時投票支持暫停人身保護令(Habeas Corpus)。[2]
墨爾本的特點之一是總是能找到中間地帶。雖然他是一個輝格黨人,但是,他還是接受了溫和托利黨政府先後兩位首相:佐治·坎寧、哥打列治子爵的邀請,出任愛爾蘭布政司(Chief Secretary for Ireland)。1828年,他的父親去世,他繼承父親的爵位,成為墨爾本子爵,進入上議院。他在下院渡過了25年,一直是後坐議員,在政界並不知名。[4]
內政大臣
1830年11月,由格雷伯爵領導的輝格黨上台,墨爾本獲委任為內政大臣。在1830年至1832年的騷亂中,他「行動有力、敏捷,朋友都由衷地感謝他。」在1830年到1831年施榮暴動(Swing Riots)的餘波中,他反對調集軍隊鎮壓騷亂(這是托利黨的主張),主張獎勵抓到騷亂者的治安官。他組建了一個特別委員會,確保對1,000個被捕者的審判公平、公正:其中三分之一的人被判無罪,另外五分之一的人被判死刑,代替流放。
首相
1834年7月,格雷伯爵辭去首相一職。因為托利黨無法成功組閣,威廉四世被迫任命另一個輝格黨人代替他。墨爾本子爵是最合適的人選,他既被英皇接受,又被輝格黨接受。在收到格雷伯爵的信與英皇召見他討論組閣事宜的消息後,墨爾本子爵猶豫了一下,因為他不想負起重擔,但是他又不想辜負朋友、政黨。根據查理斯·格雷維爾(Charles Greville)的記載,墨爾本子爵對他的秘書湯·楊格(Tom Young)說:「這個職位太無聊了。我應該怎樣做?」湯回應道:「羅馬人、希臘人從未擔任過這個職位,就算任期只有三個月,接受任命也是值得的。」墨爾本:「你說得對,我會接受任命。」[5]
因為反對輝格黨的改革方法,英皇在11月辭退了墨爾本子爵,並企圖由羅拔·皮爾爵士擔任黨魁的托利黨組閣。可是在1835年大選中,托利黨無法在下議院贏得過半數議席,使得皮爾無法上台。1835年4月,墨爾本子爵重新上台。這是英國君主最後一次嘗試違背國會中的多數派的情況下,任命一個政府。[6]
次年,墨爾本子爵再次陷入醜聞。這次,他遭到名媛卡洛琳·諾頓(Caroline Norton)的丈夫佐治·查普爾·諾頓(George Chapple Norton)勒索。他要求墨爾本子爵交出1,400英鎊,否則就到法院控訴墨爾本子爵與他的妻子通姦,然而,墨爾本子爵拒絕了他的要求。在當時,這足以毀掉一個政治家的前途。墨爾本子爵政府並未倒台,因為他的正直眾人皆知。英皇與威靈頓公爵皆促請墨爾本子爵繼續擔任首相一職。後來,佐治敗訴,墨爾本子爵經歷此事後,並沒有顧忌,繼續探訪卡洛琳。[7]
然而,歷史學家博伊德·施路頓(Boyd Hilton)始終認為墨爾本子爵的個人生活有問題。[8]
維多利亞女皇在1837年6月20日登基時,時任首相是墨爾本子爵。她剛滿18歲,剛剛掙脫母親根德公爵夫人(Duchess of Kent)與家臣約翰·康羅伊爵士(Sir John Conroy)的束博。在接下來的四年裏,墨爾本子爵一直教導她政治的藝術,後來,兩人成為了好友,維多利亞女皇曾說過她把墨爾本子爵當成了父親(維多利亞女皇的父親在她八個月時就去世了,而墨爾本子爵的女兒則年紀輕輕即夭折)。墨爾本子爵經常花四到五個小時去探訪維多利亞女皇,或者向她寫信,維多利亞女皇總是熱情地回復。[9]

1839年5月,墨爾本子爵的辭職引發了後座議員危機(Bedchamber Crisis)。有望成為首相的羅拔·皮爾爵士要求維多利亞解僱一些有輝格黨背景的隨從,因為君主不應對任何一個政黨表現出偏好。維多利亞女皇在墨爾本子爵的支持下拒絕了他的要求(她誤認為皮爾要求她解僱所有隨從)。皮爾拒絕接替墨爾本子爵,所以後者繼續留任首相一職。
墨爾本子爵在任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提出旨在減少罪案的管理法令,還改革了地方政府,最後,改革了濟貧法,訂立了貧民被強制抓進濟貧院的條件。
晚年
1841年8月,再次提出辭職,獲得接受。在他離任後,維多利亞女皇仍然向他寫信。但是,到了最後,兩人之間的書信往來中斷了,因為這是不適宜的。亞厘畢親王的出現代替了墨爾本子爵的輔助角色。
墨爾本子爵去世後,他的頭銜被胞弟費德歷繼承。
紀念
澳洲城市墨爾本即以他為名,他是該城起名時的首相。
註腳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